高考语文阅读第1篇(一)文言文断句题(选择题)提问方式: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注意事项1、特殊字词断句。利用句子的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等断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13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阅读 第1篇
(一)文言文断句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
1、特殊字词断句。利用句子的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等断句。
2、句子结构断句。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问题。
答题技巧
1、要通读全文,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二)文学常识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主要考察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文书的名称、朝廷的官职、礼仪及某些避讳的说法等。
答题技巧
1、文学常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
2、实在选不出来,一般影视或小说中涉及最多,最常见的错误率越大,主要是迷惑考生。越是生僻的知识正确性可能越大。
(三)翻译题
提问方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事项
1、保证语法的准确性。
2、找准重点词。
3、六不译: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古今义相同的词。
答题技巧
1、重点词汇直接翻译,抓住采分点。
2、利用特殊句式得分。判断句要翻译出“是”、省略句要译出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被动句变成正常语序。
(四)诗词鉴赏题
提问方式:本诗的第四句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分析诗中的情感。
注意事项
1、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把握好意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历史时期隐含的信息,确定大的情感基调;
3、注意诗歌中的意向和关键词,理解诗人为何有这一情感。
答题技巧
1、相关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景物),描绘了什么意境;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光答“表达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五)名篇名句默写
提问方式
1、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
2、某篇诗中“___,___”两句描写了……的景象。
注意事项
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多写诗词中的生僻字,易错字,不要只背不练。
第Ⅱ卷
高考语文阅读 第2篇
辰州途中
沈从文
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迷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
《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略有删改。)
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体格健壮,生命力旺盛。他年近八十“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在干冷的天气里光着脚谈生意;“见小船已开出后”,“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三个例子任意举出两个即可)
(2)对于生存努力而执着。他冒着寒冷同掌舵水手讨价还价,希望多挣钱;在讨价还价无望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要求,自动拉纤;数钱时神气活现。(三个例子任意答对两个即可)
画线部分记叙的是一个水手的意外死亡,这本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作者的叙述语言却冷静客观,不渲染,不夸饰,与所叙内容的悲剧色彩和带给读者的心理震撼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一方面与下文“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相呼应,另一方面,将水手的生活状态更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了体悟和思索的空间。
这句话既写出了弄船人因生活境遇之悲惨,已经对生活的苦难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年近八十的老人这样卖命地拉活有什么不合常理,甚至连自身的意外死亡也被视作平常之事。也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悲苦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漠视生命意义的委婉批判。
(1)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手执着于生存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沉重,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行描绘,重点写出水村生活美丽的一面,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点面结合,摇曳多姿(或:显得手法灵活),也更全面地反映了辰州途中的生活面貌。
(2)作者的描写主要从声音这一角度切入,着重写了自己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并结合眼前所见,虚实相生,生动地写出了水村生活的恬静的一面。
高考语文阅读 第3篇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XX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XX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XX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XX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高考语文阅读 第4篇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注意环境描写;概括主题内容;品味语言特色;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命题指向
⑴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高考语文阅读 第5篇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思考的方向是:事件本身有没有宣传价值(什么价值);事件中的人物有没有示范作用(什么作用,一般可从精神层面去考虑);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程度,是否切合时代主旋律。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敏锐地发现一个事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价值是成就一篇新闻的价值的核心要素。新闻的社会价值的确立会全面影响作品的叙事策略、表达方式和材料的取舍。对于读者而言,阅读新闻也要从作品中解析出独特的新闻社会价值,发现隐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社会意义,并充分评估新闻可能形成的社会影响。对新闻价值的探究,首要的还是要结合文本提供的新闻背景来进行。一般来说,新闻的作者为了保持对事件的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新闻中很少议论和抒情,但客观叙述中包含着一种倾向,而背景材料凸现着这一倾向,有时还借新闻当事人之口道明作者的想法。这些都是我们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的文本因素。
高考语文阅读 第6篇
环境(景物)题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高考语文阅读 第7篇
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高考语文阅读 第8篇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文章中关于情感的答案暗示
酬唱送别之情:古人喜宴游交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间不免酬唱赠答、寄友送别,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之由。杨柳、长亭、南浦、酒便成为解读送别之情的暗号。
思乡怀远之情: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是古人的胸襟,然而久别家乡,远离亲人之时,难免怅然,加之古时交通不便,联络缓慢,思乡怀远之情便能绵延千里。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莼羹鲈脍便成为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文章传递思乡之情的暗号。
咏物感遇之情:古人有感于自然界各色景物的特性而有感于己,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坚贞不屈的感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松竹梅菊、黍离、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便成为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文章寄托感遇之情的暗号。
情爱婚姻之情:对爱情的渴望,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宫怨闺怨,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情感。莲、红豆、连理枝、比翼鸟便成为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文章表达婚恋之情的暗号。
闲适恬淡之情:古人超于现实之外,寄情山水,流连田园。所写之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便成为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文章象征归隐之情的暗号。
边塞行役之情:古人常漫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边塞关隘、通都大邑等。有感于兹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便成为见证行役之情的暗号。
高考语文阅读 第9篇
1、修辞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2、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3、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4、记述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5、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①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②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③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④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6、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7、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8、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9、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
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
题目 内容 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
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
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
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10、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11、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12、诗文佳句欣赏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13、说明文学家(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14、加点词语在文中含义
公式:
①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②……描写了(或刻画了)……
③……意思是……
15、前后照应
公式:
①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②……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16、巧设悬念
公式:
①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②……,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17、文章开头写景作用
公式:
①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②……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18、记叙线索
公式:
①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②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以上内容为答题规律,该如何具体运用呢?下面就具体题型来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内容理解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下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
1、提高阅读能力,短时间内把握文本信息;
2、掌握现代文阅读各种设错陷阱:曲解文意、篡改原文、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强加因果、混淆时间、主次颠倒、过于绝对。
答题技巧
1、快读文章,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
2、审清题目要求,如“正确/不正确”“符合文意/不符合文意”等。
3、看选项,回归原文划出原句,排除迷惑选项。
注意以下几类词:
①年代时间、数据;
②修饰限制程度或范围的词——大概、基本、关键、最、部分、凡、全、仅仅、几乎等;
③逻辑关联词——因此、由于、不仅……还、只有……才、只要……就等;
④分清必然和或然、已然和未然。
4、比对选项和原文,无法完全判断选项正误时,圈出疑惑点,比较哪个问题更明显。
(二)布局谋篇题
提问方式
1、以……标题/开头/结尾/布局,有什么作用/艺术效果?
2、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注意事项:阅读主观题答题要从文中来,直接来源于文中或在文中提炼。
答题模式
积累答题术语,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
1、点明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铺垫;
统摄全篇;
开门见山;
上下文形成对照;
奠定基调;
揭示主题。
(2)中间: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埋下伏笔;
铺垫蓄势;
充实内容。
(3)结尾: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呼应前文;
画龙点晴;
升华感情;
卒章显志;
含蓄有余味;
强化作者情感。
2、指出在“思想内容上”的作用: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三)语言修辞题
提问方式
1、说明……词/句子的含义?
2、……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注意事项
积累各类修辞手法的作用:
描绘类:生动、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突出强调、凝练集中,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增强语气,强调、强化,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答题模式
1、确认词/句子的修辞手法,联系修辞本身的作用。
2、结合具体的句子语境,联系前后句、文章主题深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断句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
1、特殊字词断句。利用句子的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等断句。
2、句子结构断句。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问题。
答题技巧
1、要通读全文,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二)文学常识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主要考察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文书的名称、朝廷的官职、礼仪及某些避讳的说法等。
答题技巧
1、文学常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
2、实在选不出来,一般影视或小说中涉及最多,最常见的错误率越大,主要是迷惑考生。越是生僻的知识正确性可能越大。
(三)翻译题
提问方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事项
1、保证语法的准确性。
2、找准重点词。
3、六不译: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古今义相同的词。
答题技巧
1、重点词汇直接翻译,抓住采分点。
2、利用特殊句式得分。判断句要翻译出“是”、省略句要译出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被动句变成正常语序。
(四)诗词鉴赏题
提问方式:本诗的第四句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分析诗中的情感。
注意事项
1、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把握好意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历史时期隐含的信息,确定大的情感基调;
3、注意诗歌中的意向和关键词,理解诗人为何有这一情感。
答题技巧
1、相关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景物),描绘了什么意境;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光答“表达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五)名篇名句默写
提问方式
1、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
2、某篇诗中“___,___”两句描写了……的景象。
注意事项
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多写诗词中的生僻字,易错字,不要只背不练。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成语部分
提问方式:以下句子中,成语表达正确的是?
注意事项
注意成语表达的出题陷阱:
望文生义: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前后矛盾,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存在问题。
褒贬失当。如: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形容名声大。
语境不合。如:润兴饭庄早已琵琶别抱。“琵琶别抱”专指旧时妇女改嫁。
重复赘余。如:让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指内行的人笑话,不能再加“让人”。
(二)语病部分
提问方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注意事项
1、寻找句子敏感点,积累平时经常出现的病句模式。
2、合理判断句子顺序:
①分析句子成分。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
②判断句子逻辑。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敲黑板: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主要靠日常记忆,病句总结模式,基础部分的积累不要偷懒哦。
四、写作(60分)
写作类型: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注意事项
1、谨慎审题,切忌跑题。
2、切忌题目忘写或字数不够。
3、字迹清楚,卷面干净,切忌潦草
4、作文注意分段,五六段为佳。
5、确定好作文文体是议论文/记叙文,切忌四不像。
答题技巧
1、审题,找准材料立意
全面解读材料,审材料、审提示、审要求,辨明主次。
2、题目紧贴材料,抓住老师眼球
拟题要求: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如写道德类材料,“莫使道德向隅而泣”“看客们,醒醒吧!”等题目很能博得好感。
3、适当运用题记
题记要与材料关系密切;
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
防止题记与题目、文章首段的内容重复。
4、开头紧扣主题,观点鲜明
简练开头,最好两行半字数。同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开头,如六要素开头、悬念开头、修辞开头、典故开头、诗文开头等。考生要多积累文学典故、名人名言或万能开头,考场灵活运用。
5、正文内容多引用素材
注重积累正反对比的素材、新颖或引起关注的热点素材,使文章充实有说服力。
6、结尾总结、深化论证
结尾要强有力呼应开头,将文章主体进行深化。如果无法深化,也要归纳全文,扣准主题。
高考语文阅读 第10篇
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其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但从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无论试题难易,学生们的得分普遍不高,成为失分“重灾区”,得分维持在7分左右。学生普遍存在着审题不严、扣题不紧、词不达意甚至无从下手等问题。
专家们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逐字逐句地品读;其次是学生读不懂文本,找不准答案;再次就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非所问。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专家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 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高考语文阅读 第11篇
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高考语文阅读 第12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高考语文阅读 第13篇
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