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4篇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我的母亲》 称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我的母亲》
称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教材分析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
式的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
式的理解。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中学生处于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
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
学生学习能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
力分析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
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教学策略选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胡适的资料,
择与设计阅读《胡适自传》、《先母行述》,拓展视野。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舔去(tian3)侮辱(wu3)2.解释下列词语。责罚:处罚。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入孟郊有首《游子吟》我想大家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过程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
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2、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胡适(1891.12.17--1962.2.24):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1917年1月《文学改良当议》发表于《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3、读课文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的母亲1、严厉对我的管教(教之严):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2、温和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3、刚强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深入探究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怀念、感激、敬爱。"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拓展延伸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巩固加深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作业:写一封信寄给母亲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体验反思,品味质朴的语言,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导入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问题探究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齐读最后一段。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拓展延伸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课例研究综
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述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篇二: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春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春望》
称
《春望》作为部编版中一首重要的诗歌,既是考查
教材分析范围,又是具有思想性和价值性的诗歌,有利于教师思
想品德的建设,可以把知识性和德育性融为一体。
1、熟读诗歌。
教学目标2、理解诗歌的内容。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有一定的程度,听说读写可学生学习能
以独立完成。针对少部分学生只有用多记多背和故事事力分析
例的方式来加深理解。
1.诵读课文,学生划出生字新词。2.利用媒体为学
生正音。
教学策略选
3.教师检查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解
择与设计决问题,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根据课例情感
培养独特的的情感价值观。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培养具
有个性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1.学习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教学过程
(1)齐读。利用利用媒体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2)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破”“深”的
意思及作者情感。
(3)指导有节奏和理解背诵。
(4)创设意境,感悟国破家亡的悲惨情景。
1.学习第一句。
(1)齐读。利用利用媒体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2)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深”的意思。
(3)指导背诵。
2.学习第二句。
(1)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
见了反而坠泪惊心。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
课例研究综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
述
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3.学习第三句。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
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
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
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4.学习第四句。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
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通过本诗学习,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爱上语文,为自己走上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三: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灯笼》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灯笼》
称
《灯笼》是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是吴伯箫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一篇散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教材分析
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是分析作者
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
神和家国情怀。
1、知识与技能: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
教学目标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
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学生学习能
学生已掌握散文的一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
力分析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选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择与设计
(一)、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听录音范读课文(多
教学过程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
写灯笼的?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梳理结构(1)(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2)(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3)(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二)、合作探究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2、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
好自己的家园。
3、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明
确: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
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一直
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
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
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
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中文从文言到白话,的承认是进步,但这进步不应
丢掉汉语的简约特点为代价,所以白话文也应该简约,
也能够简约。白话文若能具备简约、厚重、丰腴、隽永
的特点,就要在大家都能读懂的前提下努力压缩文字,
课例研究综用词和句式就免不了要受文言的影响,保留一些文言的
述
韵味。吴伯箫的散文《灯笼》:“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每每令人望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主
人,近前来却有大摇其尾巴。”这是吴伯箫早期的散文,
简约隽永。使学生领悟并把握汉语简约特点及简约之美
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中文
篇四: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白杨礼赞》
称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理解白杨树
的象征意义。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中华民族质朴、
坚强、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作品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
教学目标意义。
3、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
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生对散文的学习是一个大的难点,特别是对课本学生学习能
要求的知识点,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已经要结合学力分析
生的基础,比如对主旨的把握,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等。
教学策略选
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进行点拨。
择与设计
一、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教学过程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
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文学常识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三、字词开垦kāikěn:把荒地垦植成农田主宰zhǔzǎi:1.主管;支配2.起支配、控制作用的力量倦怠juàndài:“疲乏,懈怠”的意思。丫枝yāzhī:1.树木枝叉。2.枝桠。倔强juéjiàng:刚强,不屈服。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虬枝qiúzhī:盘屈的树枝。伟岸wěiàn:1.(身材)高大挺拔2.高明卓异。傲然àorán:1.高傲地2.有时用褒义,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宛然wǎnrán:1.真像;非常像2.真切,清楚。秀颀xiùqí:美而高。颀,修长。鄙视bǐshì: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miàoshǒuǒudé: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tǎndàngrú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qiánzīànzhǎng:暗暗地生长。恹恹欲睡yānyānyùshuì: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旁逸斜出pángyìxiéchū: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不折不挠bùzhébù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四、文章内容探究1、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2、体会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明确:“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
“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明确: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
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明确:“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
盛的生命力。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明确: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
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5、归纳本文的主旨。主旨:本文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五、课堂小结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
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
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
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对学生不懂的问
课例研究综题,引导引导,特别要注意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包
述
括学生在识记字词拼音和词意这一部分,要给学生方
法,不能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