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习俗20篇【完整版】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国春节习俗20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2 14:1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春节的习俗第1篇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尘一子,不着完衣,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春节习俗20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春节习俗20篇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篇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尘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晦日送穷三首》诗,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干门看,无人不送穷。”可以看出送穷之风在当时已相当普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月初六。同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之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时日也各不同,/R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体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樯。”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2篇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即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产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这一习俗,由来已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周书《秘奥造宅经》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说明古代的人们早就知道污秽、尘沫与疾病传播有关。《吕氏春秋》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大扫除,谓之“扫年”。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产,……以祈新岁之安。”

关于“扫尘”,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掌握人间情况,就派三尸神常住人间。三·尸神是个·阿谀奉承、搬弄是非,在人体作祟的家伙,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陈说人间的罪恶。久而久之,玉皇大帝认为人间是个丑恶肮脏的世界。一次,三尸神更危言耸听,密报人间咒骂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降旨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并将犯乱人的姓名、罪行书于墙壁之上,并让蜘蛛结网遮掩以作记号。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记号之家,满门抄斩,一个不留。三尸神好不高兴,恶狠狠地在每产人家墙壁上做上记号尽杀绝。此事灶王府君知道了,大惊失色,为了搭救凡人,各家灶王爷聚集商量,想出了一个办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户必须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否则,“接灶”时灶王爷拒不进宅。果然,王灵官于除夕之夜来察看时,家家窗明几净,焕然一新,灯火辉煌,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所谓“劣迹”的记号,立刻返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大惊,立刻降旨拘押三尸神,掌嘴三百,永拘天牢。从此,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除难消灾、赐福呈祥的恩典,总是在“送灶”开始,直到大年夜,进行“扫尘”。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3篇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4篇

第一:拜年的时间

晚辈向长辈拜年一般选择上午,但也不要太早,因为人们一般在春节这天虽然起的早,但是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做,太早登门拜年会让主人来不及准备。

第二:拜年的穿着

在拜年期间,人们一般会选择穿上新衣服,代表新年新气象,所以需要注意穿着得体,不要穿的过于随便,也不要穿得过于奇装异服,因为毕竟大多数长辈还是喜欢中规中矩的服饰。如果衣服颜色较深较暗,可搭配些亮色的围巾来衬托,突出节日的喜庆。

第三:拜年的礼仪

在去到亲朋好友家后,要对在的人一一打招呼,说一些新年的祝福语,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不要像在自己家的一样随意到处走,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谈举止要礼貌。

第四:拜年的交流

拜年时要多说好话、赞美的话,关于新年吉利的话,多谈别人开心的的事情,交谈以对方为主,不能自己一个劲的讲,可以适当的搞笑一点,但要把握尺度。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5篇

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占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或说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五皇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东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谣云:“二十三,糖瓜粘。”这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一年中这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手,由他掌握处置。因此,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祭灶。祭灶多在黄昏人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焚香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和草料,在院子里点火焚烧。全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此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又回到了人间。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晶,在灶龛前焚香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又开始的监护工作。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6篇

除夕之夜,无论城市与乡村,华街与陋巷,处处是爆竹的声音,此起彼落,竞相欢唱。放爆竹始于汉代,那时是用烧烤竹节,发出巨响,本意是驱鬼。据《神异经》和《荆楚岁时记》载:放爆竹是“辟山臊恶鬼”。山臊恶鬼住在西方大山中,人撞上它就会生大病。但它最怕爆竹声,所以新年来临就放爆竹,既能驱鬼,又迎新的喜庆气氛。到了唐代,有个叫李竹筒内装硝爆炸。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火药,用纸制作。南宋施宿嘉编写的《会稽志》载:“除硫磺制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宋时的爆竹已和今天的鞭炮相近了。

为了祝福明天,驱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际燃放爆竹,已成为人们代代送旧迎新的一桩盛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爆竹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为束帛气为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们燃放鞭炮,已无驱魔逐鬼之意,全是为了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增添欢乐气氛。爆竹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多种多样,有单响、双响、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称也越来越富有诗意,如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节降临之零点时,中华大地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齐放鞭炮,百花齐放,万炮轰鸣,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欢乐庆团圆,成了华夏民族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7篇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年,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年!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年,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地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年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年,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年’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年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年”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它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年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年”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僵住了,这个瞬间“年”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年”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年”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年”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年”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年”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年”。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年”,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年”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年”不再来!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8篇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9篇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0篇

除夕守岁的风俗,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中的记载:“终年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南北朝时渐成风气,到了唐宋,则已盛行。唐代诗人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写出了唐时守岁的情景与诗人的感慨。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守岁》诗中吟道:“明年岂五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表达了他把希望寄托于来年和少年的美好愿望。宋代诗人范祖述的《杭俗遗风》载:“年三十夜,有不睡者名曰‘守岁’,盖是时,家家灯烛辉煌,……街上行人,照耀如同白日。”守岁之风,一直流传到现在。在民间,在除夕的晚上,家人团圆,围炉守岁,欢聚一堂,吃着苹果(平平安安),大枣(春来早)、柿饼(事事如意)、杏仁(幸福人)、长生果(长生不老)、年糕(一年比一年高),欢笑畅叙。长辈往往给子孙讲先人往事,寄托希望,鼓励他们珍惜光阴,力求奋进。所以,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来临寄美好希望之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中央电视台在除夕之夜播出的“春一种新民俗,当此之时,全世界的华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同声高歌,同声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1篇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很迷信,认为人体的病痛顽疾,都是鬼在作祟,所以在除夕之夜要驱鬼。于是,就在门上刻画神茶、郁垒二神的形象,并于门上悬挂苇索,供二神缚鬼喂虎之用。南朝梁人宗檩(约公元500—563)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称之为门神。”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挂在门上,称为“桃符”。神茶、郁垒是上古之时的神仙,两兄弟,他们居于海中的度朔之山,山上有桃木,枝叶茂盛,连绵三干余里。东北有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户,神荼、郁垒居其门,见到害人之鬼,就用苇索捆绑,令虎吃掉。人们把他们的画像贴于门除祸降福。到了唐代,门神便由秦叔宝、据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奏曰:‘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固命画工绘二人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后又有以钟馗作为门神。据清初张大复的《天下乐》载:钟馗刚直忠勇,不信邪鬼。一次,他喝醉酒走进一寺庙中,看见众僧正为人做道场祈福。他怒斥道:“如果鬼能作祸于人,那它就是害人之物,必当杀尽而食之!”众鬼不悦,就到观音大士面前去控告钟馗,观音听信谗言,决定给钟馗折寿。钟馗后被众鬼围攻,抓破脸庞。后来,他在长安考中会元,因貌丑而被废黜,最后含冤而死。他冤魂不散,上奏天卜玉帝,玉帝很同情他,封他为斩祟将军。他长须短发,高冠斜领,专镇人间厉鬼祟气。

到了宋代,门神逐渐演化成了年画,多画历史人物,或以五谷丰登、春牛、儿童、风景、花鸟等为内容。明末清初,出现了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潍县的著名年画。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年画多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劳动生产等为内容。贴年画,现已普及城乡。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2篇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腊月二十五

在经过了腊月二十四的扫房子后,我们迎来了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的民俗。

腊月二十七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发了的面,自然也就要用来蒸馒头啦,因此民谣中自然也就有了“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 字是“去;
易;
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3篇

拜年是春节“一元复始”的一项动,但在拜年之前,家长还要凌晨起床,依照《皇书》的吉时“出天行(方)”、“开财门”。“出天行”是男主人穿戴新衣、新帽、新鞋,开门外出,依《皇书》的喜神方位设香案,礼拜迎神,女主人不参加。然后放鞭炮,开“财”门。接着,全家人起床,北方吃饺子(“更岁交子”之意),南方吃汤圆(团圆顺利)。同时,南北方均吃长面(长寿之意)。然后,拜年开始。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叩头施礼,问候生活安好等。遇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亲朋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只遣子,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门……”正月初二开始到初五,民间是“走人户”大拜年之时,拜年时带上礼品,逐家拜贺。倘或就遣人带名片去拜年,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存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日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日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日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好彩。明朝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纸”和“名谒”就是“飞帖”,也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苜,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这段期间,还要“上坟”,一般是在家长带领下到祖坟墓地去祭奠先人,意为给祖宗“拜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用电脑在网上发贺卡或电年,以及在手机上发短信拜年等。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4篇

1、祭祀。

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2、贴春联。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3、贴挂贴。

过年贴挂贴(又叫桃符)和贴春联一样,五颜六色的挂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

4、贴年画。

北方人喜欢在春节时张贴年画,给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5、扫旧。

新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6、守岁。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7、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5篇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6篇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源于“桃符”。古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许多自然灾害不理解,以为是鬼神作怪。过年时要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挂于门旁,以避邪鬼。到了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联语。据家》介绍,后蜀主孟昶(919叫65以为不工,自提笔书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改称春联。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不仅观赏春联,还亲自题写春联。据说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便去询问,得知这是一家阉猪的,尚未请人代写。朱元璋便自告奋勇,为那阉猪人写了一幅春联:“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意贴切、幽默、风趣。经明太祖一提倡,许多文人学士便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便蔚然成风。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汜·春联》载:“春联者,即桃符也。白人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巾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结合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特点,更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创作了许多富有生气的春联,如20XX年(鸡年)春节,一位老先生拟的春联:“春之华,迎春归,春暖花繁,唤醒金鸡驱魍魉;民为本,顺民意,民殷国富,莫使墨吏误苍生”,横额为:“公正和谐”。此联对仗工稳,富有反腐倡廉、以民为本的强烈的时代精神。联有关的,还有倒贴“福”字,这一风俗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春牌”就是写福”者,福气、福运、幸福之谓也。“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民间为了更好地表达这层意思,干脆将“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这样,朱元璋就不好杀人了。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倒贴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7篇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终南山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王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执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做财神了。但他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这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很随意,不知道去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凌晨五时起床,出门焚香献牲,鸣放鞭炮,抢在前头迎接他。返家之时,一般摘柏树枝一支,象征财神,带回家中,插在神龛之上,每天焚香膜,财源不断。特别是各大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初五“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抢路头”亦即“迎财神”。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还有一层含义,即初五(又叫“破五”)之后,年事活动基本结束了,士农工商,一切进入正常的生活,因此“接财神”便成为新一年事业开端的头件大事,表示新一年中财运亨通,前程似锦。这一习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不过,在商业发达的地区和民间,迄今仍然流传下来。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8篇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 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19篇

从新春佳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广大城乡,街头巷尾,晒场草坪,条条长龙欢腾起舞,为节日增添欢乐和热闹的气氛。

龙的形象出现在史前原始社会,源于先民的“图腾”崇拜,我们的远祖炎黄以前的伏羲氏(太皡)时代就开始以“龙”为图腾。古时,先民们以为“龙”能呼风唤雨,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民间还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长于养性修身和纵横捭阖之术的鬼谷子,偶遇骄横的金角老龙王日下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老龙王有意打破鬼谷子所算,在呼风唤雨时,随心所欲,在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只下了三十六点,结果,淹死了城内百姓。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问罪下来,将老龙王贬下凡间。老龙王深感内疚,为了将功赎罪,只好在每年新春之际,逐户登门向百姓赔礼道歉,许诺新年风调雨顺,确保丰收。后来,劳动人民据此创造了龙灯舞,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表现欢,陕的心情,以示制服龙王。

“舞龙”,也称“龙灯舞”,汉代的民间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舞龙”是少不了的节目。“龙”由彩布绷成,常见的有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每节由一人舞;有的长达数百节,数百人舞动,浩浩荡荡,煞是壮观。“舞龙”之风一直沿袭至今。

旧时舞龙一般由帮会山头组织,目的是向有关系的码头,机关,团体、商号、绅士拜年。现在多数是由政府机关、民间团体或企业承办,目的是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拜年。舞龙队通常由一支庞大的队伍组成,除了舞龙人员外,还有花船队、车灯队、高跷队,南方一带还有舞狮队。凡是队伍经过,人们就放鞭炮迎接,各队依次表演,以示热烈和拜年。鞭炮放得多的,各队的表演就会长些。舞龙,已成为华夏儿女过年的一种独特欢庆形式。

中国春节的习俗 第20篇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解除。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地区俗规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习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

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