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出师表阅读答案【10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年度出师表阅读答案【10篇】

时间:2022-12-31 21: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出师表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出师表阅读答案【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出师表阅读答案【10篇】

出师表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躬耕于南阳 躬(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

  ③约己爱民约( )

  ④悉仰于官悉( )

  2.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1)在乱世之间(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从)不奢望在诸侯那里有名望而先达。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言之有理即可)

出师表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出师表》6-7段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后出师表》节选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先帝以驱驰( )

  庶竭驽钝( )

  量臣之才( )

  适疲于西( )

  2.选出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咨臣以当世之事/辍耕之垄上

  B.不求闻达于诸侯/今贼适疲于东,又务于西

  C.并日而食/环而攻之而不胜

  D.先帝不以臣卑鄙/故托臣以讨贼也

  3.把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甲乙两文段中的原句概括诸葛亮出师的原因和理由。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5.在当代*,有人偏重于“逆向思维”,把历来受人尊重的孔子、诸葛亮、李白等人都“水煮”了,说诸葛亮是“*最虚伪的男人”。这样对历史人物的歪曲,你一定有话要说。请你公正地对诸葛亮作点评价,并说说理由。

  我认为诸葛亮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奔走效劳;比喻才能*庸;衡量;恰好

  2.A

  3.(1)在乱世之间(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从)不奢望在诸侯那里有名望而先达。

  (2)坐着等待死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

  4.①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②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③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5.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远大抱负、对主公忠心耿耿的人。因为他未出茅庐先定天下三分,一手掌控赤壁战场,把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扶上九五之尊,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国家倾尽心血。

出师表阅读答案3

  出师表(14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以咨诹善道 ( ) (4)以光先帝遗德 (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小题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A

  【小题3】略

  【小题4】①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③*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出师表阅读答案4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2分)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2分)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10.(2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11.(2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2分)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参考答案:

  8.B

  9.C

  10.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 的心情。

  11.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1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

出师表阅读答案5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臣不胜受恩感激。(选自《出师表》)

  【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9.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案:

  8. B

  9. B

  10.(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11.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12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出师表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出师表》6-7段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后出师表》节选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先帝以驱驰( )

  庶竭驽钝( )

  量臣之才( )

  适疲于西( )

  2.选出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咨臣以当世之事/辍耕之垄上

  B.不求闻达于诸侯/今贼适疲于东,又务于西

  C.并日而食/环而攻之而不胜

  D.先帝不以臣卑鄙/故托臣以讨贼也

  3.把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甲乙两文段中的原句概括诸葛亮出师的原因和理由。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5.在当代*,有人偏重于“逆向思维”,把历来受人尊重的孔子、诸葛亮、李白等人都“水煮”了,说诸葛亮是“*最虚伪的男人”。这样对历史人物的歪曲,你一定有话要说。请你公正地对诸葛亮作点评价,并说说理由。

  我认为诸葛亮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奔走效劳;比喻才能*庸;衡量;恰好

  2.A

  3.(1)在乱世之间(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从)不奢望在诸侯那里有名望而先达。

  (2)坐着等待死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

  4.①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②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③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5.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远大抱负、对主公忠心耿耿的人。因为他未出茅庐先定天下三分,一手掌控赤壁战场,把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扶上九五之尊,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国家倾尽心血。

出师表阅读答案7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口口口,口口口”。(用原文词句回答)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20xx年广东省东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 D

  2、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3、内外异法 亲小人,远贤臣

  4、B

出师表阅读答案8

  《出师表》(节选),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15分)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3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小题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2分)

  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分)

  【小题5】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3分)

  答案

  【小题1】(1)拜访 (2)奔走效劳 (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D

  【小题3】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小题4】(1)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有关键词苟全闻达;注意句式)(2)希望竭尽自己*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有关键词驽钝,攘除)

  【小题5】(1)先帝三顾茅庐;(2)先帝临危委重任;(3)先帝临崩寄大事。(答对一点得一分,若只笼统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则只给一半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1)注意顾的常用意义。 ①<动>回头;回头看。《陈太丘与友期》:元方入门不顾。②<动>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副>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注意驱驰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3)注意卑鄙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与今义不同。现在它是一个词,为贬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所以,前者的意思是的原因,后者的意思是用来; B项中为,前者的意思是做,后者的意思是向。C项中其,前者的意思是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后者的意思是柴草堆。 D项中以的意思都是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理解全句的意义,后注意句中各个词语或短语的意义的完整性,最后注意连词所以和而在句中能否在其前停顿。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1)题中的文言句子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倒装句,于乱世、于诸侯是后置状语。(2)注意驽钝的比喻意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抓住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概括先帝对作者诸葛亮的知遇之恩的三件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出师表阅读答案9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 “口口口,口口口”。(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答案

  【小题1】D

  【小题1】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由是”1分;“驱驰”1分;语意连贯1分)

  【小题1】内外异法(1分) 亲小人,远贤臣(2分)

  【小题1】B

出师表阅读答案10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1--13题。(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4)此人可就见 就: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1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2分)

  [答案]11.躬:亲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每词1分) 1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每句2分) 1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答出两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