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象分析的儿童友好型住区环境营造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基于意象分析的儿童友好型住区环境营造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徐南;倪琪【摘要】TheobjectofformingtheconceptofChild-fri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意象分析的儿童友好型住区环境营造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供大家参考。
基于意象分析的儿童友好型住区环境营造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徐南;倪琪
【摘
要】TheobjectofformingtheconceptofChild-friendlyCitylateinthe20thcentury,soastopushgovernmentstofulfillchildren"sinterestsalloverthecity.Residentialareasarethenearestspacetothechildrenintheirdailylife,andalsothemostreasonablestartingpointforfulfillingchildren"sinterests.Inthisarticle,weanalyzethefeatureofresidentialareas,whichwillpromotethequalityofresidents"image.Combiningwiththefactsofresidentialareasandrecordsofresidentsinterview,wetrytoadvancetheconstructingregulationsofchild-friendlyresidentialareasfromthepointofviewwhichcombinesthetheoryofplanningprogramwiththemethod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将儿童权利充分落实,20世纪末国际上整合形成了儿童友好型城市(CFC)概念.住区是最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也是落实儿童权利合理的出发点.该文结合杭州市主城区住区实际情况和部分居民访谈记录,分析能够有效营造居民意象的儿童友好型住区环境特性,尝试从规划设计理论与环境心理学方法相互耦合的角度提出儿童友好型住区环境营造准则.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96-99)
【关键词】儿童友好型;住区;开放空间;意象
【作
者】徐南;倪琪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12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Perry提出了“邻里单元”的城市居住规划思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随着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交替与融合,国外居住空间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已经历了数次演变与发展。住区,作为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称,包含了我国城市中常见的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综合体、街区等形式。住区是距离儿童最近的城市空间,可以促进儿童的户外活动由节假日型转为日常型,使用频率大大高于一般的儿童公园和游乐园。另一方面,住区是儿童最为熟悉的活动场地,儿童在此类场所中易于克服心理障碍,行为放松、随意,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住区环境的质量对儿童的身体、认知、情绪和意志的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极具价值的典型研究对象。
儿童作为户外活动中的弱势群体,应该成为环境设计中优先考虑的对象。1960年美国一位教育家、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儿童友好型”的概念,后来Chatterjee将不同概念整合提出了“儿童友好型”的概念:儿童有权利享有健康的、被保护的、受到关心的、得到教育的、令人鼓舞的、没有歧视的、有文化的环境;并且被忽视时有权利追求[1]。“儿童友好型”并不具有排他性,该理念提出少年儿童的健康程度是衡量人类生活环境健康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最终标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儿童,而是城市所有的公民和城市本身。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儿童友好度”来衡量住区环境质量,其标准包括开放空间
的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多功能性[2]。开放空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去理解[3]:广义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狭义是指城市公共绿地。按照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住区用地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部分。住宅等建筑物用地只占到50%~60%,公共绿地、道路用地和一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都是没有建筑物或构筑物覆盖的开放空间,也就是说,住区中所有开放空间的总和就是整个住区环境了,它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还包括组团绿地、宅间绿地、住区内的小广场和水域等一切可供居民户外活动的场地。
传统意义上的户外活动场地只是一个受限制的空间,这样会使许多有益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得不到发挥,一种可行的途径就是将整个住区的开放空间都纳入活动场地的规划设计中去[2]。因此,在衡量住区环境儿童友好度时无法强调游戏设施的丰富,也没有过于注重场地的空间艺术。由于专属性的儿童游乐场一般占地面积较大,至少有1000m2~1500m2[4],当然就可以容纳较多的游戏设备,而且专属性的儿童游乐场功能定位较单一,也无需过多考虑场地潜在的其他用途。但住区中更多的其他类型开放空间就不同了,它们大小不一,用途各异,如果在每一处都机械地配备大量游戏设施,那么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此外,大型的、正规的儿童游乐场空间设计精妙、极富童趣,设施也色彩鲜明、造型可爱,但若住区中的各个小型场地也完全照搬,就很可能与周边整体环境不协调,显得有些刻意、生硬。
同样,本文在讨论住区环境中的开放空间时,也没有严格地按照年龄分段来组织场地设计。一般来说专属的儿童游戏场常被分为幼儿区、学龄前儿童区和学龄儿童区,有时学龄儿童区还会被更细致的划分,这是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特点出发的。但是,如前所述,儿童友好型住区环境中的开放空间不仅因面积所限不宜分区,更兼开放空间本身可能还有其他用途作为主要功能,就不必囿于传统的分区系统了。
不得不强调的是,衡量儿童友好型住区开放空间所遵循的一些特性,并不是意味着儿童专属,毕竟对儿童友好的也是对所有人友好的。例如可达性对于老年人、残疾人也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舒适性更是对所有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场地特性。不过,能够同时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住区,一定是一个对大多数儿童友好的、能尽量使大多数儿童身心发展受益的和谐家园。我国的居住条件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达到最理想的标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先从这些较基本、较普遍的问题入手改善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环境是更切实的方针。
环境意象对一般居民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交流所使用的公共符号体系[5],有效的环境意象必须是正确的、清晰的,并且是与环境实用功能相吻合的,居民能够依据它顺利地制定日常计划,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在我国某些现代住区中,整洁精致、设施新颖的儿童活动场里只有寥寥数人,而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却聚集着许多交谈、游戏的儿童及其陪护者。这说明儿童活动场的物质环境没有使居民构建起有效的意象,也就没有内在动力驱使居民去使用这些场地。
以杭州市洁莲社区采荷公园为例,采荷公园水域西南面有一块开阔地划为儿童游乐场,此处安静独立,西侧有围墙,其余周边均为绿地、水域,并配备了许多目前杭州市住区中常见的儿童活动设施,但是实际使用率并不理想(图1)。与此形成较强对比的是,相距不远的采荷文体中心东面有一处边长约15m的方形小广场,东侧与小区级道路相邻,西侧是采荷文体中心的入口,边界有花池坐凳,该广场设计简单,使用者却极多(图2~3)。在对周边使用者的访谈中,儿童对游乐场的看法是“要绕过水池”、“父母不让来这里”等等,而陪护者的常见回答则是“在小广场上一样玩得很好,不必来此”、“要在小广场上和邻居聊天”,这些朴素的口头访谈记录反应了使用者比较注重的一些因素,采荷公园的个例调查显示,区位优势是儿童及其陪护者最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是活动安全性,然后场地的多功能性也是陪护者们很看重的一点,而此例中的儿童游乐场在这些方面均不甚理想。
采荷街道是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曾获得全国最佳人居奖,采荷公园在初建时的规划设计和近年来的数次改造中也得到了政府、社区的极大重视,然而最终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应该引发研究者更深层次的探析。作为物质环境的操控者,规划设计人员关注的是形成环境意象的外部动因,但是实际上外部动因常常不能够通过既定方式有效地形成公共意象,仅停留在规划设计人员的个体意象中,那么他们所预期的环境意象就不能发挥导向作用,所设计的物质场所也就不能展现其应有的功能。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社区公园与带状公园、综合公园乃至街旁绿地是按照不同的依据划分却处于同一个分类层次,易产生类型交叉,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这些类型交叉公园的权限不明确[6],每处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各有一套,缺乏统筹处理,那么从地块整体布局的角度来看就难免会出现功能分区不合理的现象。居民出行时,需要使用的认知地图是整个城市的或整个住区的,如果住区整体环境中的各类空间功能与区位不甚匹配,就会使居民产生模糊甚至混乱的意象,影响日常活动的计划制定。在营造住区环境的过程中,若能从环境整体意象出发强化意象元素的某些特性,居民就易于建立起清晰、有效的意象。
Lynch认为物质环境的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7],通过环境意象来分析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之一,其最大特点是注重城市居民个人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感应。环境意象有五个主要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些虽然是城市中的意象元素,但却是带有普遍性的,并且也是合乎住区尺度的[8]。如今,有关环境意象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推动着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多地走向“公众参与”和“以人为本”。住区开放空间最主要、最频繁的使用者是儿童及其陪护者,他们的意象与决策者、设计师的意象有很大区别,如果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化为“以儿童为本”,也许可以为创建人性化住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构建儿童友好型住区特性意象时,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意象元
素是在开放空间中协同作用的,只有它们共同构成整个开放空间体系的认知图式时,才会同时形成具有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多功能性的住区意象,发挥令人满意的作用。
3.1可达性意象及其营造方法
可达性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要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可达性的认识及测算方法[9]不尽相同,其概念在规划设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达性标准旨在建立合理的开放空间网络,借助游憩舒适性较高的通道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住宅附近的户外空间,所以构建可达意象的关键元素在于道路。道路的可识别性和方向性能够在构建可达意象时起到强烈的导向作用,并且Lynch还发现正交的、强化形状的道路交叉点很容易被感知。因此在较为宽阔、平整、绿色的居住区级道路或小区级道路交叉口附近布局开放空间是构建可达意象的必要条件之一。
以杭州市洁莲社区采荷公园(图4)和嘉绿苑社区的嘉绿苑公园(图5)为例,采荷公园中的儿童游乐场位于公园西南角,周围只有一条小路,而采荷文体中心前的小广场位于采菱东路和五安路的T字交叉口,场地边界与道路重合,采菱东路与五安路均为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的强烈导向作用致使小广场上活动的儿童明显多于儿童游乐场,花池坐凳上坐满了老年人和抱婴儿的妇女,场地边缘有一些搀扶着幼儿学步的家长,年纪较大的儿童则骑着滑车或自行车在广场内窜行。同样,嘉绿苑公园在杭州有“明星公园”之誉,园中次入口处的小广场儿童使用率最高,明显优于水边的活动场,甚至比主入口处的小广场还热闹,除去入口位置的便利,次入口附近的嘉绿横路与通普路的交叉口也是不可忽视的意象元素。
3.2安全性意象及其营造方法
环境意象在城市犯罪学领域也有应用,人们在感知危险,识别、避开流氓聚集处,判断废弃建筑物及贩毒场所时都会用到。在居民感知住区环境的过程中,合理的场地布局、景观设计能给居民带来较强的空间领域感,心理上形成对该场所的控制感,因此增强领域感[10]是营造安全意象的关键。在住区设计时,如果适当强化户外空间的主题特征,将十分有助于领域感的建立,尤其是造型或色彩较为独特的节点或标志物元素,会通过“辐射”方式在较大范围内给居民带来一种领域感。对于较小的儿童来说,空间参照还停留在固定点定位阶段,住区的重要节点和标志物比起其他意象要素更为重要。譬如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村的美丽洲教堂,造型简洁且极具魅力,周边的空地一直都是“村民”儿童户外活动的首选之所,这是一个住区标志物营造领域感、安全感的典范。
此外,Doeksen[11]在关注街头犯罪和儿童的不安全感时,认为社会监督可以有效提升空间安全性。社会监督主要来源于场地外的过路者,这就使道路元素在安全意象中也举足轻重。有些住区为了创造顺畅的交通线盲目拓宽道路,车流虽然增大了,却没增加“真正的”在街上行走的人,反而还阻碍了其他步行者穿越这一地区,那么社会监督也就相应减少了。因此,绿化层次通透、车流速度不高的小区级道路是提升沿途开放空间中使用者安全感的有效元素。当然,社会监督者也包含了场地周边建筑物中的工作人员,这也就进一步解释了住区的标志物(可能为建筑物)为何能够带来安全感。
3.3舒适性意象及其营造方法
区别于成人设计师或研究者的想法,儿童自己进行户外活动的理由不是为了要生存,也不是为了要学习什么以备后用,只是因为“好玩”,游戏所带来的对自由和快乐的体验超过一切其他目的。从这一点出发,住区开放空间只要具有家里无法满足的设施或条件,例如较大的平整铺装(图6)、喷泉(图7)、沙池(图8)、结合地形的攀爬架、滑梯等,就能成为儿童热衷的活动场地。
如何切实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儿童活动场地形象,可以考虑从场地内部的许多细节入手,例如设施尺度、铺装处理、空间组合、植物配置等。但是前文已经分析过,住区大多数的开放空间经不起这样仔细推敲的,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热门的儿
童活动场地。JanGehl的调查分析表明,人及其活动是最吸引儿童关注的,换句话说,这个空间应该是可以允许居民进入,并且有吸引人群聚集的特质。从这个角度来讲,道路和区域的导向作用、节点和标志物的凝聚作用都将影响开放空间质量。只不过舒适性可能更注重单体空间自身,住区尺度的意象元素已无法更深入发挥作用,此时场地尺度上的边界元素意象会更加鲜明,因为人的活动、休息多集中于场地的边缘,而边界也往往是高差较大的地方,易于巧妙利用设计一些游憩设施。
3.4多功能性意象及其营造方法
2000年召开的“多功能景观国际会议”当中,主要是从抽象的空间观点来定义多功能景观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景观是景观发展的最优阶段,常见的有三种含义,即空间独立、时间独立和空间整合。多功能景观概念扩大了景观生态学的内涵,从人类生态总系统的观点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去理解景观。
住区环境中的开放空间是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综合体,即使单纯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其多功能性也是设计人员不可忽视的准则之一。对于住区来说,地块内部的商业活动,不仅推动了各种层次的消费,还能为居民提供结识、交谈、合作的机会,这些机会是促成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住区内若能涵盖小型的商业区,则会给商业活动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也能积极引导居民的日常出行意向向住区内部转化,商业区内部及周边的开放空间就会成为便利的儿童活动场地。为了构建较鲜明的商业区意象,商业区的选址最好能够贴近社区管理机构或者幼托机构,商业内容也需尽可能丰富化、日常化,商业建筑在与住宅协调的基础上也应有相对一致的特色。例如杭州余杭区亲亲家园三和商业街、滨江区彩虹城内部的商业街,都是激活周边开放空间的成功案例。对于一些老旧住区,内部布局紧凑,拆迁、改造困难较大,也可以考虑利用边界元素。住区边界往往是外部环境与内部住宅的过渡,适当地将它拓展、延伸就能开发出一个灵活的商业区。
Lynch曾说过:“我们一直试图组织我们周围的环境,理清它们的特性,各种各
样的环境也同时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干预的影响。在重建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可能赋予城市一种适宜的形态,使其有助于城市的意象组织,而不是更加尴尬。”
住区户外环境就是一个开放空间系统整体,每个角落都有可能成为儿童日常户外活动的场所,但是,这些空间不可能每一处都按照独立场所来设计处理,也不可能每一处都按照地形、水体、建构筑物和植物等景观要素来完善配置,更重要的是,儿童不需要那么多精致、正式的游乐场,他们只需要一点空间、一点引导、一点自由足矣。当然,即使某处空间符合那些意象特性,也不一定就是一个整日无闲的场所,它只是在居民公共意象中提供了多一个潜在的、合适的选项而已,可供儿童及其陪护者选择的开放空间越多、越灵活,住区环境才会越为孩子们所喜爱,越为家长们所推崇。
资料来源:
图1~3:作者自摄;
图4~5:作者自绘;
图6~8:转自网络。
【相关文献】
1丁宇.儿童空间利益与城市规划基本价值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9(7):177-181.2M.欧伯雷瑟.芬柯.活动场地:城市——设计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吴玮琼,译.中国园林,2008(9):49-55.3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学刊,2007(5):78-84.4方咸孚.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与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沈益人.城市意象研究——城市设计环境特色塑造的基础.上海:同济大学,2004.6廖远涛,肖荣波,艾勇军.面向规划管理需求的城乡绿地分类研究.中国园林,2010(3):47-50.7[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溢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美]肯尼斯·B·霍尔·JR,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社区设计——关于郊区和小型社区的新城市主义.许熙巍,徐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刘贤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城市交通,2007(6):36-43.10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H.Doeksen.ReducingcrimeandthefearofcrimebyreclaimingNewZealand’ssuburbanstreet.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7(11):24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