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和行动之间的鸿沟作文议论文素材(2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想法和行动之间的鸿沟作文议论文素材(2篇)

时间:2025-08-08 11: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想法和行动之间的鸿沟作文议论文素材

  

  励志奋斗议论文作文

  《奋斗人生,绽放光彩》

  人生如一首激昂的交响曲,奋斗则是其中最为强劲的旋律。没有奋斗的人生,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唯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我们才能在生命的画布上绘出绚丽多彩的画卷,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奋斗是实现梦想的桥梁。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它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然而,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它需要我们用奋斗去浇灌。从古代的匡衡凿壁偷光到近代的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而奋斗,从爱迪生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到最终发明电灯,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奋斗,我们才能跨越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鸿沟,让梦想照进现实。

  奋斗是战胜困难的武器。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它们就像一座座高山横亘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选择退缩,那么我们将永远被困在山脚下,无法领略到山顶的壮丽风景。相反,如果我们选择奋斗,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攀登,那么即使过程充满艰辛,我们也终能登上山顶,迎来成功的曙光。就如同海伦·凯勒,尽管她自幼失明、失聪,但她凭借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奋斗让我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奋斗是创造价值的途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更要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奋斗,我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奋斗不仅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无数像袁隆平这样的奋斗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奋斗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奋斗,因为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让我们怀揣着梦想,以奋斗为帆,在人生的海洋中奋勇前行,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让生命在奋斗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篇二:想法和行动之间的鸿沟作文议论文素材

  

  2023年高三语文写作练

  《“想”和“做”》思辨性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想法,但是我们往往就停留在想的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行动。当你因为某个“恍然大悟”的时刻而感到兴奋时,或许你觉得自己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然后,不知何故,在那一刻我们就止步于“恍然大悟”,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想法成瘾者”,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可能比你愿意承认的要高,想法和行动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想法很多,但是很少付诸行动,也就是知易行难的问题。这体现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现实性。从材料的表述重心来看,除了要厘清“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外,更要关注“想”和“做”之间的“鸿沟”问题,即这鸿沟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弱点。正是因为“人们总止步于恍然大悟那一刹那的兴奋没有后续行动”,所以我们才往往会面对一系列知易行难的问题。而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做到:不自满于想到的一刹那,这种沾沾自喜很快就会落空,要为想法落地设计必要的行动方案;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引导想法变现,转化成一点一滴的行动,用行动去检验想法,用行动去完善想法;剔除消极过滤,修正不良习惯,在想到与做到之间减少人为设限,(重复)不断落实方案,从而努力跨越鸿沟。

  据此,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材料中归纳出“知易行难”这一核心话题,然后重点针对如何解决,即从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核心立意生发开去。此外,还可以将问题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延伸到国家社会层面,从人性的弱点到环境的制约,从事业的发展到民族的复兴,从主客观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探究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立意:

  1.

  会“想”,更要会“做”。

  2.做思想者,也要做践行者。

  3.探寻“想”而不“做”的原因。

  例文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我们往往会有很多想法,却很少付诸行动;我们往往懂得许多大道理,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是我们空有许多想法,却总不能付诸行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说

  明,空有“知”而无“行”,只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唯有将“行”付诸于“知”之上,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以“知”导“行”,方能开启笃行之门。

  知是行的主导意识,没有这一“主意”,“行”就不会落实。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产生许许多多“恍然大悟”的时刻,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迸发出那一串串智慧的火花,我们永远也无法打开行动的大门。然后,不知何故,在那一刻我们就止步于“恍然大悟”,而没有后续的行动。

  以“行”成“知”,用笃行促成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们许多人却总是止步于那“恍然大悟”的一刻,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殊不知,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策,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这也正是有人感叹“为什么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变成乌托邦。知识在“干”中获得,对错在“干”中检验,本领在“干”中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到书写抗疫史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都是起而行之“干”出来的,所以,让我们都“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行动书写人生的辉煌。

  知行合一,不可分离。

  “知”既是“行的主意”,也是“行”所实现的意识结果;“行”既是“知的工夫”,也是“知”所展开的实践维度。通过“行”而实现“知”,通过“知”而实现“行”,所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非常善于作战,几乎战无不胜,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桩做的事,就是亲自勘踏地形,实地了解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敌我双方的军事设施及兵力部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战争地点的“真知”,通过“真知”来取得战争行动的胜利,“知行合一”即是王阳明战无不胜的“秘诀”。

  脱离“行”的“知”是空知,同时脱离“知”的“行”也是盲行,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知行合一,方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