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菁选3篇【优秀范文】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菁选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2-14 15: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菁选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菁选3篇【优秀范文】

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情预设: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参考教参253页)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例:(注: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

  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教师顺势板书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学生字。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 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 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打开书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

  简笔画板书(略)

清明节课程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已经会吟诵《清明》这首诗歌,并对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

  2、材料准备:《清明》图片,音乐,纸,颜料等

  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清明》

  师:你们知道古诗里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猜猜诗人杜牧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评:古诗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以领会的,因此我决定用音乐,动作来帮助幼儿更好的体会古诗的含义)

  2、按节奏吟诵《清明》

  (1)教师朗诵《清明》,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评:在第一个环节中大部分使用听觉帮助幼儿理解,而在这个环节中我追加了视觉,运用图片帮助幼儿,更上一层楼。)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评:稳定的节奏帮助幼儿稳,准地熟悉古诗。)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清明时节”,幼儿接“雨纷纷”,以此类推。

  (评: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重复学习,记住古诗)

  (5)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朗诵,吟唱歌词。

  3、根据理解绘制图画

  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清明》图。

  (评:这个环节是自主性比较强的,希望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4、交流欣赏

  幼儿介绍和欣赏小朋友的图画,加深对《清明》的理解。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