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3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