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精选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年度《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2-12-30 12:35:03 来源:网友投稿

《草船借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精选文档)

《草船借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本单元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说学情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于故事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学生又对《三国演义》了解很少。所以理解文章并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了解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并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播放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课题,并引导交流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进而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下一环节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为避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探究交流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从“故事起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等几个方面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交流汇报外,还组织学生对学习中产生的困惑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的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的同时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了解到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目的是让学生在

  阅读中检验自己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为本课教学的板书,板书内容简洁,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说课稿3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分页标题#e#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分页标题#e#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14课《草船借箭》。我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一、分析教材和学生;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

  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1、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草船借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四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是分析的教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课前通过各种媒介,对“草船借箭”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我们学校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学生对四大名著比较熟悉。这样我摸清了学生的现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识天文)。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知人心)。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草船借箭》说课稿6

  【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草船借箭》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课前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读青少版的《三国演义》。

  2.让学生提前预习。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

  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草船借箭》说课稿8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十册第五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这样板书,显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显示了借箭成功的条件,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说课稿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阅读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1)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

《草船借箭》说课稿1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分页标题#e#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分页标题#e#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诸葛亮知天文

  借箭准备识地理

  草船借箭神机妙算熟人心

  如期交箭有计谋

《草船借箭》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14课《草船借箭》。我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一、分析教材和学生;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

  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1、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草船借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四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是分析的教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课前通过各种媒介,对“草船借箭”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我们学校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学生对四大名著比较熟悉。这样我摸清了学生的现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识天文)。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知人心)。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草船借箭》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对各种农远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其次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借助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的示范读。

  (设计意图:插入农远资源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更好地体会诸葛亮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体会,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出人物的特点。)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投入其中,受其熏陶,实行“大语文阅读”的策略。)

  八: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草船借箭》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

  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文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草船借箭》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

  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

  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

  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

  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

  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

  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

  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诸葛亮知天文

  借箭准备识地理

  草船借箭神机妙算熟人心

  如期交箭有计谋

《草船借箭》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

  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

  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2)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

《草船借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本单元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说学情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于故事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学生又对《三国演义》了解很少。所以理解文章并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了解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并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播放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课题,并引导交流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进而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下一环节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为避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探究交流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从“故事起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等几个方面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交流汇报外,还组织学生对学习中产生的困惑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的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的同时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了解到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目的是让学生在

  阅读中检验自己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为本课教学的板书,板书内容简洁,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说课稿3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分页标题#e#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分页标题#e#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诸葛亮知天文

  借箭准备识地理

  草船借箭神机妙算熟人心

  如期交箭有计谋

《草船借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课前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读青少版的《三国演义》。

  2.让学生提前预习。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

  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草船借箭》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对各种农远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其次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借助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的示范读。

  (设计意图:插入农远资源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更好地体会诸葛亮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体会,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出人物的特点。)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投入其中,受其熏陶,实行“大语文阅读”的策略。)

  八: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草船借箭》说课稿7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自叹不如

  知人心

  这样板书,显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显示了借箭成功的条件,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

  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说课稿9

  【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也赞扬了他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我把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一重点是下单元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一个基点。又根据教材特点(即明暗线*行,表面上军中需箭,造箭合情合理,实际上是妒忌才干,用军务为难陷害)。我把理清明暗线索,体会课文诸葛亮的借箭成功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作为教学的难点。

  依据试用修订版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着重理解“神机妙算”,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既巩固了词句段的训练,又体现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既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又不忽视技能、能力的培养。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做到大纲的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根据本课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用“自学研讨法”理解课文,通过“扮演法”来复述,深化理解课文,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破难点。

  自学研讨法也叫“引导法”,即自读课文,按照教师教给的读书方法、步骤或提出的思考题,在阅读实践中,从整体入手,再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感情。而教师要根据教材自身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按“读通──读懂──读会”。

  【说学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教给学生朴素的学习方法──“读”和“议”。“读”要正确、通顺,直至有感情,同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议”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善于从互相讨论、合作中获得启发,启发自己的思维,又巧妙地组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内化了课文语言,之后学到“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悟和积累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课文,读正确、通顺之后,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情感。

  第二课时,通过表演角色,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再现人物形象,领会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注意积累运用。

  现以第一课时为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分五步来引导学生读书。

  一、板书课题

  读了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随意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拼读生字,一句句地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得快的同学可读第二遍,直至读得慢的读完一遍。

  2、同桌互相听读(要求不读错字、不漏字、添字,不读破句的。)

  3、没得优的同学可以起立再读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议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表达提纲外,列小标题,画示意图等方式)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的独特性。

  2、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

  3、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

  4、最后,周瑜的阴谋得逞了吗?你觉得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最合适。

  5、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6、在小组长带领下学习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采用“群体合作阅读”着眼于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用导读提纲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分析,便于阅读的理解、分析、评赏、综合等训练过程,这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的过程。

  7、交流了“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和“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之后,引导“分角色”朗读第二节。

  8、交流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诸葛亮的语言及指挥军事的语言,再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胸有成竹的形象。

  比如文中的“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等句子比较容易把握,该用何种语气读。

  因为有了多次的自由读、议读、学生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四、启发想象,引导创造性复述

  通过上面的读、议,虽说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环节单一,却扎扎实实。对学生的巩固反馈必不可少,如何引导学生来复述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说话激情呢?我设计了这样的复述练习。

  出示“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鲁肃见了周瑜,怎样告诉他们?请你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当作鲁肃,选一位同学当周瑜。(同桌对说)指名说,(强调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态、动作)

  五、想开去,训练发散思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展开联想,或发表一定的见解,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这里,我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开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出示探讨题:

  如果三天之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后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看法和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发表意见。)

  六、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词语积累做准备)

  找出文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设计以“读”“议”为主线,步步深入,把课堂时间充分让给学生,既注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板书】

  这一板书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在简明扼要的箭头及提示中让学生明了文中明、暗两条线索,通过读议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很容易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附板书:

  向曹操借箭

  妒忌(因)

  周瑜────────────

  (自叹不如)斗智(神机妙算)

  果 借造箭暗害

《草船借箭》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3)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4)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0篇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

  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重计谋,而且有知人知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一定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占了半壁江山,刘备与江东的孙权为了抵抗曹操,就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当诸葛亮来到周瑜军中助阵时,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能,比自己强,就想找个机会杀了他,周瑜命诸葛亮在三日内打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为了不破坏孙刘联合,于是就答应了。周瑜以为她中计了,如果到了三日,诸葛亮缴不出十万支箭,那就有借口杀了诸葛亮。可是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想好了方案。在第二天的晚上,诸葛亮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计划是那么的准确,利用二十艘砸满稻草人的小船,借助晚上江面雾大,曹操疑心重的特点,将船划到曹操水军大营旁边,曹军见雾大不敢出兵,用箭射船上的稻草人,让诸葛亮轻松就得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的计划真是一步也没错,就连周瑜看到这十万支箭也不得惊讶的说,诸葛亮天下第一。

  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啊,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我也认同着个观点,周瑜是那么的小心眼,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更聪明,千方百计陷害诸葛亮,但幸好没得逞。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用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一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才,报效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2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很有才干,在一天商议军事的时候就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可以在三天之内造完,并且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周瑜听见了很高兴,就用酒席招待了诸葛亮。之后周瑜就派鲁肃去诸葛亮那里探听情况,诸葛亮就请求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而且这件事不能让周瑜知道。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就叫上鲁肃一起去取箭,他们向曹营驶去,诸葛亮命令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听到了,就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叫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则这些船都靠近曹营受箭。后来诸葛亮就叫这些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当了,下命令追已经来不及了,诸葛亮他们回到营地,鲁肃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告诉告诉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周瑜的狡诈、骄傲和妒忌他人的才华,他不希望有人比他强就设计陷害别人。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一下子就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并且还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这件事情,让我联想起,这个学期有一个同学她学习不如我,而且还非常瞧不起我,这让我非常讨厌她,到了学期末,她的成绩居然比我好,这让我十分吃惊,也十分懊悔,我就是因为太骄傲,所以才落后于她。下个学期我一定要超过她。

  一个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会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如果克服不了,就会像周瑜那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3

  听人们说,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人。今日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境阅读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诸葛亮果然是名不虚传,他料到三天后的大雾,料到曹操在雾天不敢冒然出兵,就敢答应周瑜,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最终还是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箭。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可不是天生的,是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到达“料事如神”的境界。

  我多么渴望像诸葛亮一样的聪明才智,为人类造福啊!然而与诸葛亮相比,我真感羞愧难当。*时我连做数学题都不认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来就不想再做了,有时还要发发小脾气,真是相差之极啊!

  《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使用我体会到了要象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今后我必须要勤奋学习、刻苦努力,长大做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为祖国终身效力。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4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我强,不是奋发努力赶超人家,而怀着妒忌之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人家,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我一招,便心怀嫉意,总想害死诸葛亮。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军法论处。由此看来,周瑜不仅仅妒忌心强,并且还十分狡猾阴险。然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漫天大雾,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的诡计落了空。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因为怕别人超过自我。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收到众人尊重和戴爱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的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能的表现啊!

  上星期,我认真阅读了从新华书店送书下乡时买的《三国演义》,反复看了其中的《草船借箭》,我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时也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能够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了。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算数考试常常不及格。

  在这种情景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我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我也能做到。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此后,华爷爷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又发现并推荐了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王冠”上的“宝石”。华爷爷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啊!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5

  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人。

  文章《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计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我一招,便心怀妒忌,还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周瑜不但有妒忌心,并且又十分狡猾阴险。诸葛亮揭露了周瑜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我不由得想起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能够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了。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好,算术常不及格。在这种情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我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我也能做到。

  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然而,华爷爷没有停止脚步,他发现了并推荐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的“王冠”。华爷爷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以前,我每次考试后,成绩不梦想,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与别人的差距,错在什么地方,而是灰心、失望,外加对优等生妒忌,回想起来,多惭愧。

  妒忌这个东西,害人误已。我们必须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6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与引人如胜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

  故事主要讲周愈想以“造箭”的名义去暗算诸葛亮。

  诸葛亮那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形象使我们念念不完。他熟知天文懂地理,他知人并善用,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就像小蜜蜂一样,把采来的花蜜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劳动成果。

  诸葛亮的宽宏大量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诸葛亮不宽容,与周愈硬碰,他哪能借到箭?如果诸葛亮不宽容,早把周愈杀了;如果诸葛亮不宽容,不出计谋来借箭,就会被周愈陷害了。“忍一时风*浪境,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一步,就是为人生开拓一片晴空,忍一时,就是为人生开劈一条光明的道路!

  另外,作者罗贯中的写作手法也非常值得学习。瞧,他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人物。如,心胸狭窄,嫉能的周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生性多疑的曹操……书中的人物好像都走出来了,与我们“亲密接触”了!

  让我们都读读《三国演义》等名著吧,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引人入胜,读了令人受益匪浅啊!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7

  三国期间,曹操率军攻东吴,刘备率军事诸葛亮到东吴助战。东吴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对他百般刁难。

  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笑了笑,说:“十天时间太长,我保证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到期完不成任务。随便你怎样处罚!”周瑜听后十分高兴。

  随后诸葛亮找到东吴将领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并在每条船上布置了许多草人,到了第三天晚上,雾很大,江面上很难看清楚东西,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排开,让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大雾很大又看不清情景,就命令弓箭手放箭,想射退敌军。结果,箭都射在了船上的草人上头。

  就这样,诸葛亮巧施妙计。轻简便松的就“借”到了箭。

  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敬佩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是他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更是出神入化,我想: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他居然能把天气预报的如此精确,不怪别人说,“诸葛亮乃神人也”。从诸葛亮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8

  近来《三国演义》很火,我对其中的《草船借箭》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诸葛亮应周瑜之命,在十天内必须造箭十万支,否则军法从事,这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诸葛亮却从容的答应在三天内完成任务,看到这里,真是心惊胆战,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第三天傍晚,诸葛亮带领二十艘草船,草船上设置有稻草人假扮的战士,在迷雾中驶向曹操的船队,在靠近敌船近处停驻,令军士鼓声挑战曹军,曹军因为大雾弥漫,不敢出击,只能乱箭射向诸葛亮率领的草船,这些箭都被诸葛亮的草船“笑纳”了。

  电视里场面宏大,万箭齐发,千船竞发,很多精彩场面借助了高科技手段,让观众更好的领会到了当时壮观的战争场面。

  看完《草船借箭》,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味当中,我觉得这个故事对我们启发很大,其一,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善于发现和寻找“东风”,原来诸葛亮早就预测到了第三天是大雾弥漫的天气,所以他胸有成竹,这就要求我们*时要努力多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并且善于观察事物变化;其二,我们考虑问题和做事情要善于借用外部资源和力量,诸葛亮要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他转换思路,变“造箭”为“借箭”,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品三国,学历史,从古代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并且从中受益。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9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利用曹军的胆小。大雾天气,在河面上不好攻打,只能用在岸边射箭的方式来为东吴获取箭。

  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有许多过人之处。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周瑜以为为难了诸葛亮,但没想到,诸葛亮却说,三天就能造好十万支箭,还要立军令状。不能光说有许多过人之处,体现在哪里呢?就要对比一下。用鲁肃和诸葛亮对比:鲁肃在船上张皇失措,则诸葛亮还大笑,只顾喝酒,说出了鲁肃想都不敢想的话:“我们只顾饮酒,雾散了,就回南岸。”鲁肃是正常人,不像诸葛亮是半仙,*时做事谨慎的他,竟然这次如此大意,一定是有过人之处,而且不是过人一点儿。诸葛亮还胸怀宽广,他去草船借箭,竟然还把鲁肃带着不怕鲁肃抢自己的战功。不像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有才艺的人在自己身边,本章就能体现出来。周瑜还不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想趁机杀死诸葛亮。而周瑜却不知道诸葛亮已经计算好了,三天后将有大雾,周瑜更不知道诸葛亮竟然会利用这场大雾借来十几万支箭。周瑜心胸狭窄,从周瑜的话中就能看出:“军中无戏言!请先生立下军令状!”周瑜一定想:诸葛亮一定三天造不成十万之箭,我让鲁肃不给他材料,他一定要被斩!这次,诸葛亮死定了!让他知道知道我周瑜也有神机妙算的本事!

  草船借箭形象的描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会地理。鲁肃的认真精神、谨慎精神、保守精神,把诸葛亮问他借东西的是事不说出去。周瑜的小心眼,心胸狭窄。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0

  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人。

  文章《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计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我一招,便心怀妒忌,还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周瑜不但有妒忌心,并且又十分狡猾阴险。诸葛亮揭露了周瑜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我不由得想起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能够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了。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好,算术常不及格。在这种情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我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我也能做到。

  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然而,华爷爷没有停止脚步,他发现了并推荐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的“王冠”。华爷爷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以前,我每次考试后,成绩不梦想,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与别人的差距,错在什么地方,而是灰心、失望,外加对优等生妒忌,回想起来,多惭愧。

  妒忌这个东西,害人误已。我们必须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5)

——《草船借箭》教案10篇

《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尾尾尾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8)

——草船借箭歇后语

草船借箭歇后语1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匹配

  诸葛亮草船借箭——实妄(十万)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9)

——草船借箭原文及翻译

草船借箭原文及翻译1

  演义原文

  引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諕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叫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

  译文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史书原文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乃还。[2]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草船借箭》说课稿10篇(扩展10)

——课文草船借箭缩写

课文草船借箭缩写1

  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一直想找个机会报复他。

  一天他找借十万支箭为借口为难诸葛亮,其实他是存心想害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就答应了,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立状。

  诸葛亮做好了借箭的准备,并让鲁肃不告诉周瑜。诸葛亮找鲁肃借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第一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要鲁肃一起去取箭。并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并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诸葛亮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听见擂鼓,呐喊,就派弓弩手射箭。箭好像雨一样很快,船的一边插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使船两侧都受箭,让军士仍擂鼓呐喊。天渐渐地亮了,雾还没有散,船两边都受满了箭。接着二十条船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诸葛亮借箭成功,并如期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