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学习读后感3篇真实性学习读后感 《寻乌调查》读后感研读《寻乌调查》写出读书体会,我这才有幸拜读了毛泽东的《寻乌调查》,确实让我深有感触!文章对寻乌地区做出了全面、详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真实性学习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真实性学习读后感
乌调查》读后感研读《寻乌调查》写出读书体会,我这才有幸拜读了毛泽东的《寻乌调查》 ,确实让我深有感触!文章对寻乌地区做出了全面、 详尽、平实、客观的调查, 为了了解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和商业状况, 《寻乌调查》应运而生,“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最好的总结。他的这篇调查逻辑思路清晰,从寻乌城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直至今日,也是非常值得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也为我们的工作做出了标准化的案例。第一, 调查的内容非常全面细致,如在介绍寻乌城时就从 : 寻乌城是什么、盐、杂货、油、豆、屠坊、酒、水货、药材、黄烟、裁缝、散木器、火店、豆腐、理发、打铁、爆竹、打首饰、打洋铁、修钟表、圩场生意、娼妓、同善社、人口成分和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 25 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描述,就算不知道寻乌这个地方,读了以后也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形象的“寻乌城”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读后第一感悟,作为公司财务人员,工作严谨细致是第一要义,踏得下心,坐得下身,对每笔经济业务都要精益求精,如此一来,没有干不好的道理。第二, 调查的结果非常精确, 数据清晰明了, 精确无误,真正体现了“让事实说话” 的调研精神,极具说服力。这篇调查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摆出大量具体事实,充分的体现毛泽东严谨的调查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今天的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如果缺少了这种态度,那么我相信,不管我们在哪个岗位,最终想工作的十分出色就只是一个空想。
数字对我来说明并不陌生, 这就是我“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超强说服力的来源,是工作的绝大部分。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理清思路,让数据和事实指导今后工作。第三, 本篇调查所用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农民阅读,体现出对农民的作用,同时也能体现出当地的特色,更具真实性。每个专业都不相同,有很多专业性极强工作内容,也为配合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如果能用相对通俗的语言和方法, 让非本专业的人也能理解, 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升。
另外,针对不同人群,例如国家机关、行政单位、总包方、供货商以及还迁户,应该充分了解各个对象的需求,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做深入透彻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抓住工作的重点。第四,调查中数据丰富,且统计非常精确,商品的价格,销售情况,甚至精确到每月,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全凭借口述、笔录,调查的如此细致,难度、深度可想而知 ! 恰恰就是这样一篇报告,远远超越来现在很多各类调研。这篇调查报告正在做到用数据说话,让人不得不服。对于毛泽东这般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在日常工作中 , 第一,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心做事 , 用心工作 , 切勿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面对困难和障碍 , 要静下心来
想办法战胜,而不是避而远之或绕过 , 更不能互相推诿。第二,要做到细致,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态,把工作做得越细致越好,运用丰富、真实、精确、客观的数据向公司决策层反映情况 , 便于公司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公司正处于不断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 , 做大做强是我们的目标 , 了解自我、了解同行、了解市场、了解政策、了解社会 ------ 都需要有《寻乌调查》的态度、精神和方法,通过实事求是、踏实用心的工作 , 使我们自己不断完善,使我们的团队更加有力 , 使我们的京城蒸蒸日上 , 无论是什么岗位 ,既要用望远镜看清大方向 , 找对思路 , 又要用显微镜去发现工作中的瑕疵 , 把工作做细做透 , 秉承京城公司的企业文化。
篇二:真实性学习读后感
园地 ●●●●嘉善县实验小学 /王成 这 个 “太 竹 字
前一阵子,听了一堂语文课—— 《 皿小鸭》。
学习第一 自然段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朗读:
“ ⋯ ⋯ 连妈妈也不喜欢他 。” 马上,一个稚嫩的声音叫起来:
“ 丢 了 一 个 ‘ 太’ 字 ! ” 我暗喜:好,这下有文章可做 了。可是,遗憾 的是,这位老师只 是轻描 淡 “ 对,这里还有一个 ‘ 太’ 字。” 接着,老师似乎意识到 了什么,赶紧热情洋溢地添 了 一 句:
朵真灵 ! ” 同学们都向× × × 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 ( 因为 他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X X X 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羞涩而 激动的笑容。
语文课在预定程序中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町我的心 里却泛起了阵阵涟漪。童话中可怜的丑小鸭因为生得怪模 怪样,不但受到同伴的嘲笑,还遭到兄弟姐妹的歧视,甚 至连妈妈也另眼相待。可妈妈毕竟是妈妈,母爱的温情还 余留心头。因此文学大师安徒生妙笔一点,来了个 “ 小太 喜欢他 ” ,个中滋味恐怕只有鸭妈妈才能体会。由此U
见,文中的 “ 不太喜欢” 是比较鸭妈妈对其他孩子的尢限 疼 爱而言的,而并非是‘个简 单的 、冷冰冰 的 “ 不喜 欢 ” 。接下来,老师创设 了 ‘ 个语言实践环 1 I:想象 ‘ 下,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会怎么说,怎么做? 这样的设 计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大仃裨益。学生也兴 趣盎然 ,说得头头是道 。当说到鸭妈妈时,尽管说法彳 丁
异,但总逃不了一种意思:鸭妈妈对Ⅱ小鸭厌恶之极,人 有 “ 我当初怎么会生下你这个不伦不类的孽障 ” 的意味。
老师却仍然赞赏有加。这种由于对文本的不当理解而造成 的误导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 这时,我们的学生存人文性 上越走越偏了。
其实,学生很可爱,可爱在读这么短短的一句也会漏 字,更可爱的是一旦出现这种现象,立即会有人 “ 毫不留 情地揭发” 。这。
_ “ 揭发” ,呈现了童心的纯真,于无 处创设了一个 良好的教学时机。如果教师能有心捕捉,适 时调控 ,巧妙搭建语言平台,引导学牛细细琢磨 “ 太” 字 中的意味,将会促进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还会加深 对文章的理解。可我们的老师却忽视了。孩子得到了 . 止
廉价的肯定和表扬 ,却火去了思维训练和语言实践的机 会。我为孩子们感到 可惜 ! 地 说:
“ × × × 同学的小耳 近日听了一位老师执教 《 白杨》 ( 人教版第4册) 课,除有感于她精细的教学设计 、完美的课堂鲺
织 、活跃的课堂气氛外 ,尤其对 她的课堂对话 印象 刻 。现节录 如下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屹立在道路两旁的是些f 1
么树吗? 生:白杨树。
师:白杨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生:
(看了书后)它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能扎枉
成长 。
师:老师像白杨树吗? 生 :
(愕然) 师:难道老师不像 白杨树吗? 生:( 抓耳挠腮) 有几个学生只好在下面低声应
和:
“ 像。” 师:(紧迫不舍)像什么? 生:(哑 口无言) 师:(无可奈何,只好 自己讲述)老师身处贫穷、
偏远的小山村 ,却扎根在艰苦的教育 岗位,默默 闻,无怨无悔,你们说老师像不像 白杨树? 生:(齐答)像 ! 师:你们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具有白杨树的精神?fj 想夸夸他们吗? 生:辛勤耕耘的农民、坚守岗位的工人、保 j2
疆的解放军⋯ ⋯ 师:是呀,他们都具有 白杨树那样不怕艰苦、
一启东实验小学 / 袁建新 J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团队活动 ●●●●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系 / 喻朝善 【 案例之一】
主题:亲情是风筝的线 目标 :
1、理解亲情是人最原始也是最稳固的情感。
2、感悟亲情,体验血浓于水的刻骨铭心。
活动过程 :
主持人:亲情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天然精神资 源,它伴随我们的每一天。请大家欣赏王军同学的配 乐诗朗诵 亲情是风筝的线)) 。
王军 ( 富有感情朗诵 ) :母 亲 /我是你放飞的 风筝 /无论飞得 多高多远 /那线 /都在你 的手 里 ⋯ ⋯ 主持人:亲情是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也是最 刻骨铭心的情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如何看待亲情 的呢 ? 同学讨论发 言:
杨勇:对母亲的情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它是 那样的无私,是那样的宽广,那样温暖。我们 出门在 外的时候常常感觉到,母亲已经在风筝的那头扯动了
线,唤我回家 陈江舟:其实亲情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父子、
母子情,还 包括兄弟情,姐妹情等等,亲情总是让我 们牵肠挂肚、难以割舍 。
刘卫兵:去爱吧,因为我们是亲人,因为我4rld~ - 浓于水 。
主持人阶段性评价: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难免会有寂面对 困境,是亲情一次又一次安慰、鼓励我们,给 了
我们前进的勇气和 力量。亲情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 园。
【 案例之二 主题:友情是一座用心架起的 目标 :
1、理解友情的重要性 和失意,而每次 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
听到最后,顿觉如刺梗咽,学牛在老师的 “ 指 导” 下,终于 “ 明白” 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堂课,老师期望通过师生对话这种有效的组织 形式,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去,然而,独 自式的教 育,造成学生集体无意识,老师关注的只是中心思想 的揭示、标准答案的统一。
苏格拉底主张 “ 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常 以权威或社会代言人 自居,以长者或尊者的身份 自
居,要求学生随时服从 自己,思维必须跟着老师转。
老师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无视学牛的认 知水平和价值取向,认为自己比学牛优越, 自己比学
生博学,自己比学生高明,对学生耳提面命、强行灌 输,然而,得到的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失去的却是儿 童的童真,留下的是学生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种种疑 惑。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胸无主见的人、
人云亦云的人、阳奉阴违的人、虚情假意的人。它导 致的是教育诚信的缺失、学生灵魂的丧失。
我想,课堂应多一点真情的交流、真实的对话,
教师应从那虚无的圣坛上走下来,主动地亲近学生,
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用心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火把,
用智慧去碰撞孩子心中的智慧。让课堂更真实、更生 动、更人性、更自然、更精彩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三:真实性学习读后感
暴力沟通》-----戚任红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共同爱好心灵成长的好友推荐的。作为新手妈妈,随着儿子的成长,发现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已经 HOLD不住他了。自己的性子比较急躁,所以当孩子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有些按捺不住了,想要爆发,可我深知这样的教育对于孩子会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充电学习了。寒假期间待着孩子上学不在家的时候,静下心来慢慢读起了这本书。这本书是术和道的结合,既有指点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见影的实操,很值得反复看,反复练。
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呢?在我们的表达里面含有四个要素:1)观察,这种观察不带任何评价,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2)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确认对方的感受。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励别人说出需求。4)请求,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或确认对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还是需要刻意的。
先来看一下观察。摘抄书里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这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求的教师评价要准确、实事求是。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习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
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
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换个角度想这件事,作为教师的我们,尤其是面对着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他们心中有太多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有满满的苦水,要如何才能了解呢?那就需要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和他们沟通,打开心中的结,让一切的话语都水到渠成的说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 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
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 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
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面对着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我想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用一种身份在压制着他们,在忽略他们的感受、请求和需要。不基于真实性的交流沟通都是虚假的,对于我们和对方来说都是有毒的。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