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观后感1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由贺敬之、丁毅共同执笔创作。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版本的《白毛女》,有芭蕾舞剧版的,有话剧版的,有歌剧版的,有京剧版的,还有电影版的,《白毛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毛女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白毛女观后感1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由贺敬之、丁毅共同执笔创作。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版本的《白毛女》,有芭蕾舞剧版的,有话剧版的,有歌剧版的,有京剧版的,还有电影版的,《白毛女》的故事真的是家喻户晓了。我看了电影版的《白毛女》,现在,我就来略谈一下对这部影片的看法吧。
《白毛女》的题材来源是1938年开始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传奇故事。影片讲述了*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日子。恶霸地主黄世仁想霸占喜儿,在除夕之夜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逼杨白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摁手指印,杨白劳自觉对不起喜儿,喝卤水自杀了。在这个寒风凛冽、冰雪覆地,似乎一切都是“死”的毫无生气的冬季,喜儿的心是比这冬季更甚啊!杨白劳死后,喜儿就被抢进黄家,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喜儿受尽了黄家人的欺凌。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情投意合,他们彼此深深爱着对方。
大春救喜儿未成,独自离开村庄,投奔了红军。喜儿怀上了黄世仁的孩子,但是心如蛇蝎的黄世仁并不因此而怜悯喜儿,他甚至还要把喜儿卖给人贩子。喜儿在黄家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逃难途中生下婴儿,但是孩子瞬即就夭折了。喜儿为了不被黄世仁捉回来,她逃进入深山,住在洞穴深处。冬天,大雪纷飞,寒气沁透心脾,喜儿没有衣物御寒;夏日,烈日炎炎,她的衣服只能够勉强的遮丑。在大山之中,喜儿和植物为伴,与动物为伍,餐风露宿,过着的是非人的生活啊!
由于长期住在深山,缺乏营养,头发全白。喜儿为解决食物问题,她会去深山中的奶奶庙偷吃供果和食物,被人撞见,便传说看见了“白毛仙姑”,村人认为这是“白毛仙姑”显灵了。两年后,大春随部队回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大春找到喜儿了。在全村*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为喜儿伸冤报仇了。之后,喜儿和大春两人结婚,过着翻身幸福的生活,喜儿的头发也是白发复换青丝。这个故事是非常具有传奇、浪漫色彩的,这也正符合当时*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
影片采用了*古典白话小说的结构方法,打破舞台剧的时空局限,以喜儿的命运为中心主线纽结人物关系,展开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影片在出色地运用了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的同时,大量使用了原歌剧中优美动人的民歌插曲。其中的《北风吹》唱段在*是家喻户晓,许多人都是非常喜欢的。其中有部分歌词是这样写的“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呀嘛扎起来”,这几句简短的歌词所体现出来的意蕴是深刻的,让人深思的。它们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位贫困的老父亲对自己女儿的简朴、真实、的爱,体现了爱的纯真,爱的伟大,更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那种对亲人的爱、无私以及那种要把最好的给自己的亲人的思想。
就我个人而言,影片中的人物通过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更具感染力,更能够使故事本身充满色彩。当故事中的人物思想感情达到一个高潮时,他们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样子能够引起观看者强烈的感情共鸣,使观看者随影片中人物的喜而喜、随人物的悲而悲。同时,也更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当喜儿躲过了黄世仁的追捕时,她唱出了“想要谋害我,瞎了你眼窝,我是掏不干的水,灭不掉的火,我要活,我要活”等歌词。可见,喜儿对黄世仁的仇恨是多么大,她誓要跟黄世仁斗下去,有一股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豪气、正气、骨气,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渊远流长民族气节,体现着人民相信邪恶是绝对不能够胜正的愿望,也传达出喜儿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生命意志。这部影片以主人公喜儿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生活,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的主题。
喜儿不仅是旧社会苦难压迫的承受者,也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喜儿一个好端端的人儿,被旧社会的地主(黄世仁)摧残成了流落深山的白毛女,然而,新社会的*却让喜儿变成了一个有着一头青丝,有着美满幸福生活的人,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啊。影片中喜儿、大春、杨白劳、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是我们民族人民所熟悉的,我们民族所独有的一种风格。它以比兴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既有力的.烘托了人物的命运、性格,又有利于深化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白毛女》是新*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并且它也取得了很好的,令人满意的成果。它于1951年获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五十年代这部影片先后在30多个国家、地区映出。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他的《电影艺术史》中,给《白毛女》以很高评价。它是新*成立之后,我国在发展电影业方面取得成就的见证。
看完了《白毛女》之后,我更能够深深地理解,当时旧社会的地主对劳苦人民大众的欺凌。邪恶的地主根本不会把佃户们当人看,他们想怎么剥削就怎么剥削,他们行为真的是天地不容,让人愤慨。影片中的杨白劳和喜儿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是旧社会亿万受苦受难人民中的一员。他们的悲惨遭遇催人泪下,是人民同情的对象。同时,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的悲惨遭遇更深刻地揭露出地主和农民之间不可化解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封建地主的罪恶,热烈的讴歌了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指出了农民要想获得自由、土地,得到全身心的*只能够靠**,只有在**的领导下,农民才能够走向自由、民主的社会;只有**才能够给*农民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没有**就没有新*,就没有农民利益实现的一天,更没有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机会。
我们应该坚决的拥护**,拥护社会主义社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更应该这样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为*的繁荣富强、为*亿万人民的利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白毛女观后感2
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昨天,我带着以前对该剧的初步了解看了一遍,心里头有了更深的感触。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对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在旧社会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的悲惨身世,以及在*领导下农民翻身*后,喜儿重获新生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新社会,《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的主题思想,指出了农民翻身*的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观后感3
碰巧,我中学的一个女同学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女中音歌唱家,给了我两张票。我小时候是看芭蕾舞剧白毛女长大的。所有的音乐部分的片段倒背如流,一点不吹牛。老实说,*到底是大上海的演员,艺术功底还是有的。舞剧改编的不错,音乐部分也很好。歌剧版本要长的多,我从小就没完整听完过,所以这次想补个缺。
90后的小演员嗓子真好,声音也亮,但是第一幕就唱串了词了。中间,背景板也安错了,场子里哄哄直笑个不停。
半场休息的时候,演出进行了快两个小时。我是实在听不下去了。歌剧原版的唱腔难听不说,台词的内容让你觉得你居住的这个国家,怎么富人都那么坏,穷人呢,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守信用,其实也很坏。到最后其实就是比谁的胳膊粗。黄世仁粗的时候,就能糟蹋喜儿、逼杨白劳按手印;等到王大春牛逼的时候,嘡嘡两枪把老黄干脆给毙了。
一部艺术剧的价值连70年的岁月都坚持不下来,让我很难受。老黄祝寿片段的台词总是不自觉地让人想起当代爆发的山西煤老板,想起强拆强迁的各种传言。
真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东西能有70年以上的生命力。按说我对音乐是有过份好感的,总能听得下去。西洋的歌剧,过了两三百年,越听越过瘾。白毛女这一版本的排演其实严格遵循了原来的集体创作原貌,还是很用了点心思的,只是压缩了表演时间,以适应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习惯。曾经若干年前,改过一版,增加了王大春和喜儿暧昧的戏份,以迎合观众市场的口味,据说把还活着的90多岁的贺敬之老先生气的够呛,他是原集体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
想起了某人曾说的话,大意是:革命的结果不可预测,革命不会摧毁旧制度的枷锁,只会强化这种枷锁,革命不是一项成就,也不是新时代的黎明,它源于年迈腐败,源于思想和制度的枯竭,以及自我更新的失败。经常发生革命的民族其实缺乏持续创新、改良、变革的勇气、耐心和智慧。这是我一直反对任何形式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因。
歌剧白毛女给我的印象是:时代似乎毫无改变,手拿IPAD的现代富人和拿着拐杖的黄世仁就像是孪生的兄弟,亲如一家;市面上,网络上,王大春们似乎也很活跃,人数也在增加,70年的光阴仿佛被穿越了。这是白毛女歌剧仅存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仅仅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