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感动中国观后感(模板12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观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一
“艾岩,你离我远一点。”
20xx年10月11日,在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人工搜排的最后一块雷区,27岁的杜富国在发现一枚67式加重手榴弹时,对战友艾岩这么说。
“没有他,我可能连命都没了。”
在拆弹时,“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巨大的冲击波将杜富国炸成重伤,防护服也被撕得粉碎。在这瞬间,杜富国下意识地往离炸弹仅有2米的艾岩一侧倒下,使得战友艾岩只受了面部的一些擦伤。艾岩回忆起这件事时这么说。
杜富国受治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爆炸时离自己最近的战友艾岩的情况。说到艾岩没事时,他才安心。
“我想回去,想和你们一起把这些雷扫完。”
杜富国躺在病床上,请求战友们给他打饭时多打一些肉和蔬菜,为的是尽快把肉长好,和战友们一起继续排雷。
可他不知道,为了他的生命,他不得不将他的两个眼球和两只手统统放弃。
“终于大家都安全了。”
当杜富国的战友们手牵着手,唱着军歌,趟过那曾经布满地雷炸弹的雷区时,这证明这块土地已经安全。得知了这个消息的杜富国很欣慰,很开心。
他始终心系着国家,战友,百姓,即使要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你退后,让我来。”这不仅是一个军人对战友的保护,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肩上所扛的责任。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二
“小时候,这条布带是母爱。我妈用它背你长大。这条布带是我儿子的深情。你利用他背着你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消失了,但爱情不会。她在孩子的怀抱中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陈斌强的颁奖词。多年来,陈斌强一直使用这条充满母爱的布带。“铁”这位患有痴呆症的母亲,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奔波,无论是暴风雨还是暴雨;再崎岖的山路;不管有多远,他都会用那条布带把他妈妈“绑”起来。他说:“这条布带是我妈小时候用来‘绑’我们的。长大后,我们不得不为妈妈做点什么。现在我妈病了,就算不认识我,我也会一直‘绑’她。我们永远不会分开。”现在条件更好了,陈斌强任教的学校给了他一个单身宿舍照顾他妈妈。他不用每天来回骑行,但还是“没停下脚步”。他每天按时打扫卫生做饭然后喂妈妈,甚至每天晚上按时支持妈妈大小便。上课的时候没注意身上有什么脏东西。教室里总有一股味道,但不是又脏又臭,而是爱的味道。同学们从来不取笑他,反而更尊重他,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好老师。
看着这样的一个片段,我不禁感到心里一痛。陈斌强可以为他的母亲做这件事!当我们想到如何对待我们所爱的人时,我们会感到羞愧。
无论吃饭睡觉还是出门,妈妈的唠叨都是必不可少的。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就控制不住内心的烦躁。渐渐地,我在敏感的烦躁中忘记了桌上的热牛奶;忘了给我买的作文本。现在想想我有多久没有打过妈妈一次背了,有多久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似乎我们已经把孝和感恩的心埋在了最深处。我们只能吵架闹,让家人操心我们。想想这有多不对!我们应该向陈斌强先生学习,学习孝顺和感恩,即使我们为家人做饭一次,洗脚一次,倒一杯温水,尽我们所能,不要让他们担心。
黑暗的楼道里,谁给你点了灯?是亲戚;在可怕的暴风雨中,谁为你撑起了那把伞?是亲戚;学习的时候谁给你带了一杯温牛奶?是家人。让我们带着孝心和感激出发。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总是阳光明媚,充满阳光和温暖!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三
一个小小的岛屿,20年的坚守,对心性的考验,对国家的忠诚,对责任的重视,成就了他------感动中国20xx年度获奖人物李文波。
李文波,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可是在它之下,却藏着一颗勇敢的心。
从他的言语中,我读出了他对永暑礁的感情,也是他对责任的重视。换了别人,在寂寞的煎熬下,在沉重的工作下,早就想尽办法离开了。可他,本可去更好岗位的李文波,选择了留下,这一点,他和辛弃疾是多么相像,他们都是那么的爱国!
他曾在惊涛骇浪中测量数据,尽管冒着生命的危险,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让数据更准确。我知道,在他心中,是责任。
他曾在房内阅读气象学直到12点,只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他一定在想,只有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尽点滴的一份力。
据李文波说,曾经上岛的军犬未过几个月,都疯了。而人,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呢?更何况,还是足足20年!
难以理解,连他自己都说岛上烦闷无聊。可他,又为何对小岛如此眷念?我似乎又明白了什么,那是因为,忠诚重于山。
一个人,就是一条国境线。
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想李文波仍会选择这条路。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四
看感动中国观后感昨天早晨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20xx打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忽然有种说不出的觉得,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持久久的思索与诘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培养了如此20xx打动中国观后感作文800字,高中作文800字:20xx打动中国观后感,“打动中国”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肉体史诗”,看感动中国观后感。
每一次观看《打动称心答案·昨天早晨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20xx打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忽然有种说不出的觉得,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持久久的思索与诘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培养了如此20xx打动中国十小人物观后感昨天下午,我们看了20xx年打动中国的录像,看完后,心中忽然有种说不出的觉得,总会给人以持久的思索与诘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成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最佳答案·cctv的“打动中国十小人物”这个节目曾经延续播出了几年.这些人的事迹使我们打动、流泪、振奋和佩服。
当我们看着那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片段和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泪水模糊了20xx打动中国观后感_20xx打动中国观后感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不能改动的道理,观后感《看感动中国观后感》。
有私德心,并且协助过人们的人,总会被人所记住,并给予报答;但没有私德心,有损伤过人们的人,总会被20xx《打动中国十小人物》观后感-《打动中国十小人物》观后感八(6)班贾斌打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
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亮堂。
打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
感受海风引荐最新电影的影评,宣布电影评论,交流电影心得,中国最好的影评网站。
打动生命剧情引见,打动生命评论、图片、论坛名叫司马博铭(王志文饰)的男人是阳光医院响当当的心胸内科大夫,他医术拙劣,为人耿直,是医患可以信任和拜托的对象。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五
43岁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多年,仍是民族中学的“学生”。每天,她陪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上课,从孩子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三,陶艳波已经在教室坐了14年,她是老师眼里问题最多的学生,是儿子特殊的“同桌”。
第一声“妈妈”,她盼了6年
18年前,杨乃斌在6个月时突发高烧,双耳失聪。10个月时,做了一次手术,使左耳可以听到60%—70%。然而,一样大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小乃斌却一个字也不会说。十聋九哑,陶艳波心里很清楚,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儿子可能就永远不会说话!
陶艳波开始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有时旁人被他们母子说烦了,但陶艳波仍然坚持,她知道自己没有其他选择。终于,杨乃斌在6岁时,叫出了第一声“妈妈”,这一声并不很清晰的“妈妈”让陶艳波喜极而泣……这声“妈妈”她盼了6年啊。
14年陪读,每天像打仗
昨天,在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张课桌前母子俩并肩而坐。儿子努力地听,母亲则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晚上,母亲将课堂上不好“消化”的问题,一遍遍教给儿子。随着课程越来越高深,陶艳波感觉越来越吃力。尤其是英语,她自己上学时学得很少,现在等于从零学起。她就加倍努力去记忆、朗读和学习。杨乃斌学理科,有时老师不做板书,陶艳波就在自己脑海里勾出框架,将老师口头的提问快速记录,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我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手上身上紧张忙活得全是汗。”陶艳波说,“遇到难题,有时候会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让她掉了不少头发,手上也因做笔记而磨出老茧。
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民族中学的老师说:“杨乃斌的妈妈是课堂上最努力的学生,也是提问题最多的学生。”陶艳波多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现在杨乃斌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老师讲课内容的50%,而且可以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了。让陶艳波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非常懂事。每次上学路上,母子俩都是一人一个书包,还要带饭盒,这时候儿子总是争着提东西;晚上在家做作业,儿子非常认真主动,从没让她催促过;自己每年过生日,儿子都会用省下的零花钱给她买礼物。去年,陶艳波带着儿子回了趟老家,亲戚朋友看到他们印象中的聋哑男孩居然学会了说话,都感叹不已。
面对大家的称赞,陶艳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就要善待他,对他的人生负责,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六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在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他们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其中于敏很让我感动,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xx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七
每次听到“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世界有爱才永恒”的时候我总会流下感动的眼泪,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感动中国里面有谁?和一些他们的事迹吧!
在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有许多人,其中一个人就是:卓嘎和央宗,他们两个是尤麦人。
另一个就是:刘锐,他的事迹就是有一次他驾驶着轰炸机“战神”飞跃一个大峡谷,飞跃完毕之后他看到了两架外军机但他没有逃跑而是一直往前飞,就这样经过一些高难度飞行成功的回去了。
还有一个人让我感动那个人就是兰小草,原名王珏,他让自己的妻子的弟弟侯海国帮助自己捐助十二年,每次捐助的时候都是两万,然而他的孩子“王子镇”找他要生活费的时候只给他200元,这让王子镇做出一个决定,他捐出去很多钱。
最后一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黄大发,这个人看见了村里特别缺水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挖好一道水渠,他们挖好了一个隧道然后就开始挖水,可是就是挖不到水源,最后当他们马上要放弃的时候,只有黄大发没有放弃,他又想挖一道水渠,但是从这里要翻过三山两岭,黄大发没有放弃到了最后他们终于完成了这道水渠。
这让我感受到了我们要带有一颗美好的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感完之后又联想到了自己,让自己和这些人比那还差十万八千里远呢!所以我要从今天起从现在起我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八
观看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中刘伟的事迹介绍,我深有感触。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刘伟的励志名言。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用双脚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3岁时,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这个令众人梦寐以求的舞台。
尽管刘伟能够利用的只是两只脚,但是他所创造的奇迹是无人能够做到的。他,用双脚写字,他,用双脚自理,他,用双脚敲打出了自传《活着已值得庆祝》,他,用双脚演绎出生命的精彩,他,用双脚创造了世界的奇迹,这些,都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啊!在他的学琴之路中,他遇到过多少回磨难与艰辛,他又面对过多少次困难与失败,但他从不轻言放弃,而是用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怀着一颗相信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对一切。
再想想我,我也学钢琴,可和他相比,我的学琴之路就显得平淡无味了。仅仅在自身条件上,我就比刘伟优越很多:我的手指轻巧灵活,就像一只轻盈的小燕子在琴键上滑翔。本来,我只要付出刘伟十分之一的努力,就可以弹得很好,可是我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足。当我面对困难和失败时,总是垂头丧气,失去信心,有时甚至会放弃。
每个人都应该像刘伟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用出全部努力,怀着一颗相信自己的心,勇敢面对一切。只要勇敢面对一切,就一定能够成功。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九
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和往年一样,他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是却感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其实之前在星光大道就听说过刘伟哥哥的故事,听说去年他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我真的很佩服他,这个坚强的男孩。他没有双臂,却忍受着巨大的艰难,用双脚练习钢琴,他每天要练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都磨出了血泡。我看到他努力的样子,鼻子酸酸的,那是一种多大的艰难啊,我真的无法想象。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选择了后者,并活得很精彩。当主持人对他说:“命运对你够狠的。”,他却笑了,说:“还好还好。”他用琴声诉说着他的过往,他的艰难,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杨善洲老人,之前听说过,这次终于完整的看完了他的事迹。看到大亮山上漫山遍野的绿色,我的心颤动了,这是杨老奉献22个春秋才换来的啊。72岁的老人,他的脚摔伤后,仍然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的艰难爬山。杨老的心里塞满了人民,他的一生,都在奉献中度过。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其实最佩服的是她,这个只比我大几岁的漂亮姐姐,命运对她很残忍,他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她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她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还要照顾患病的养母。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还带着母亲上大学,从来不说苦。当所有的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却平淡的说:“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还有研究中国核武器的伟大科学家朱亚光、带着3岁的女儿到高原支教的胡忠、谢晓君、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吴孟超、用自己微薄的存款资助贫穷孩子的阿里木、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的张平宜、奋不顾身去接坠落高楼的孩子的吴菊萍、两袖清风的正直警察刘金国。他们在这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我不知道当自己面对像他们一样的困难的时候,还会不会这么坚强、乐观,但至少现在我会珍惜、会懂得感恩,会懂的感动,无私的活着,把爱的火焰传递。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十
作为一个中国女排的小粉丝,当知道郎平教练带领的中国女排对战胜国外队伍11年后重新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我非常激动!
作为中国女排黄金时代的代表,铁榔头这个称号实至名归,而经过多年的职业生涯、超负荷的训练量,给郎平的身体造成严重伤病,膝盖清理手术做过7次,双胯各做过一次手术,颈椎做过手术……医生说这些伤病会伴随她一辈子。
20xx年4月25日,众望所归的郎平重掌女排帅印。尽管已经53岁了,但是一到训练场上,郎平还是原来那个劳心劳力的郎平,每堂训练课下来,不是膝盖肿了,就是腰动不了了。仅仅两年多,在郎平的精心打磨下,一大批有天分、能吃苦的90后小将脱颖而出,中国女排逐渐走出困境,重新走向巅峰。
顽强拼搏、永不放弃,郎平与老女排创造“五连冠”奇迹时的拼搏精神,仍在激励着今天的女排姑娘。
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咋进人生。一回回跌倒,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拼搏进取,郎导是我学习的代表,不畏艰险,伴我一路前行!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十一
是个人中,我心想最深的是12岁女孩何月。
在在六年级下半学期,何月被查出患了脑瘤。在何月偶然从爸爸妈妈与医生的谈话中得知,自己仅剩三个月时,她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死后,一定要无偿捐献自己的所有器官。
何月的把爸爸妈妈开始不同意,甚至还骂了她。但是,到了最后,他的父母决定完成何月的遗愿,与医院签下了无偿捐献器官的协议书。
何月死后,他的两个肾脏分别移植到两个患有尿毒症的小伙子体内。他们渐渐康复了。小伙子的家人去何月家,问他的父母要了一张带有何月名字和出生日期的照片,要回家祭拜。从此,两家人成了一家。何月来过,她不曾离开。
还有一个老师,她的无私大爱同样使我感动,她的名字叫张丽莉。
张丽莉是一位很好老师,她叫她的学生“我的宝贝们”她的学生们叫她“丽莉姐”。张丽莉告诉他的宝贝们:“生活很美好,要学会爱别人,传递爱。”她觉得,只有教师的爱,才能让孩子绽放美丽。
在一天晚上的学校门口,发生了一场车祸。一辆车向她的“宝贝们”驶去。就在即将撞在他们的一刹那,张丽莉老师冲了过去……车停下了,孩子们安然无恙,张老师却被压在车下,生死未卜。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十二
如果说在我看过的所有节目中,最具有震撼力和感动力的无非就是《感动中国》的节目了,从那次老师带领我们观看至今,我都仍然没有忘记过节目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感动场面。心中那份感动更是从没有消失,反而激励着我向前。
节目里的布置很朴素,虽然场面不是豪华,但场面气氛却使人感到浓烈,每一位观众都是十分专注的神情,在场面正中,用电视墙设立了一根柱子,柱子装饰很简单,一块红布盖在上面。在红布中,一根柔和的线条刻画了一个向上的心形,看到了那颗心,我的内心中仿佛也被触动了,这颗心的背后,有多少无名的,平凡的人在为人类奉献,却不求回报。
厂中的柱子上,鲜红的布条被一次次拉下,每一次的拉下,都在歌颂一个伟大的人,主持人的供词随着屏幕上笔走龙蛇的金子豪迈颂读,柱子上所写下的每七个字都如心灵鸡汤般,使观众,也使我的内心走向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灵魂升华。
从“最美老师”张丽莉到何玥,再到那一对伟大的夫妇,每一个的事迹都使我感动,使我在新的道德的层次中飞跃,让我的道德更加地净化,向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