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许多人都百读不厌,我也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名字叫做关羽温酒斩华雄。故事的大概意思是: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共讨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许多人都百读不厌,我也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名字叫做关羽温酒斩华雄。故事的大概意思是: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共讨逆贼董卓。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力斩各路诸侯多员大将,致使盟主袁绍派将迎敌时,却无人敢应。这时,关羽站了出来,要求迎敌,但因关羽仅仅是一名马弓手,遭到袁绍的"拒绝,于是关羽立下军令状前去迎敌。临行前,曹操敬他一杯酒,他说:“暂且斟下,某去便来。”结果,在杯中的酒还没有凉的时候,关羽已经提着华雄的人头掷于地上。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温酒斩华雄”的千古奇谈。
读了这篇文章,关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英勇善战、武功高强,但是因为地位低微不被人重视,最终却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武功证明了自己。同时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不能用地位和相貌去判断他人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当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2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写的历史小说。剧中向我们展们示了许多英雄,也向我们描绘出了许多奸臣。
写出了刘备的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曹操的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造自己的事业,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但在历史上是英雄。关羽可以说是忠义勇的化生,武力不是最高但被称为“武圣”,他自视甚高,他的结局告诉了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飞勇猛但是非常的鲁莽、莽撞、粗暴,但是偶尔的细心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义兄向来都是一条心。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生,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拥有非人的智慧,几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后期他为了回报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云是三国中一流的武将,长坂婆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了“一身是胆”的美誉。至于品德,自从追随刘备后,一直肝脑涂地,出死入生,而且为人耿直,刘备有这种人的追随真是三生有幸呀。孙权是一位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他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我认为曹操对他的评价非常对。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心胸狭窄,嫉恨贤能,其实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人才。
在三国中让我的记忆非常深刻的故事是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讲的是,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军。因魏军不善水战,孙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装打黄盖,后者假装投降于魏;孙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假带了数十条船向魏投降船里装满了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三国演义读后感燃了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在《三国演义》中我了解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做什么事都要多方面考虑,要将成功率提高。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3
一直以来想读四大名著,前不久我终于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原著是罗贯中,是来自明代的作者。主要讲述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书中精彩的章节由:草船借箭、身在曹营心在汉、单刀赴会以及三顾茅庐等。
其中刘备这个人物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刘备从社会最底端逐渐强大,最后夺得三分之一的天下,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持之以恒以及识人善用的眼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顾茅庐了。
当刘备得知有一位拥有大本领的人隐居在民间,叫诸葛亮,并下定决心要把他请过来帮助他打天下。刘备第一次前去拜访,但被书童委婉的"回绝了,第二次诸葛亮明显是特意回避了,第三次刘备可是吃了点苦头,刘备再次去拜见诸葛亮的时候,他正在睡觉,在寒冷的冬天,刘备足足等了一个时辰,书童看此情景正要去叫醒诸葛亮的时候,却被刘备阻止了,直到等诸葛亮睡醒。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真诚与执着给打动了,并决定出山帮助他。果然诸葛亮是一位很出色的军师,也是刘备打天下的过程功劳最大,最后刘备才能顺利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着一颗持之以恒以及永不放弃的心,在生活中只要是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并达到目的。
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不会轻易放弃,哪怕再累、再辛苦,相信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总会见到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