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5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文章内容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5篇

时间:2022-11-17 18:15:09 来源:网友投稿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5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新课导入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掌握新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5篇

篇一: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新课导入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掌握新闻评论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初衷.(zhōng)

  杀戮.(lù)

  篡.改(cuàn)

  磅.礴(páng)

  辱没.(mò)

  铭.记(míng)

  惨绝人寰.(huán)振聋发聩.(kuì)

  呓.语(yì)妄.图(wàng)彰.显(zhāng)无处遁.形(dùn)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初衷:最初的心愿。

  呓语:梦话。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遁形:隐藏形体。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3.文体链接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所发表的

  言论的一种文体,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其特点有:一、与其他

  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二、

  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

  斐然;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四、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2.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各层意思。3.请从文中圈画出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并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文章第二、三段所写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5.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7.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全世界的地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采用听、看、读、议、写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组数字、观看

  视频引入课堂,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文本。三、成功之处1.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时间的掌控也很到位,

  学生的朗读也有滋有味,我觉得孩子们应该明白国家设立公祭日的目的。2.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不足之处1.由于教师关于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学生也较少关注新闻时事,

  因此学生对新闻评论的特点体会不深,对新闻时事的思考也不够深刻。2.本节课讲到的知识点不多,学生讨论积极主动,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课前预习做的不够充分。总之,以后我会尽量把每一节课打造成精品课堂,师生齐努力,使课堂成为

  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篇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了解历史史实,把握本文观点。2.掌握新闻评论这一文学体裁的基础知识,理解其价值。3.坚定信念和立场,爱好和平与正义。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勿忘国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史实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相关音、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史实;播放公祭视频,奠定情感基础)目标导学二:梳理内容,明确观点1.日军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阐述。明确: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教学建议】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全世界正义之士用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音、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正义与邪恶的区别,进而明确思想立场。对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民众可稍作解读,以免学生将二者混为一谈。3.结合第四自然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明确: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4.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变迁的意义:①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②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③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教学建议】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两个自然段提炼观点,明确南京命运变迁的意义,培养学

  1

  生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品格,感受中国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目标导学三:掌握新闻评论知识,理解其价值

  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知识链接: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

  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

  一种新闻文体。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

  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

  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明确: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

  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

  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

  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

  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教学建议】

  学生初次接触新闻评论体裁,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看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本文议论性强,导向性强的特点。再进行知识链接,让学生

  对新闻评论的特点有更全面的认知。

  目标导学四:扩展延伸,针砭时弊

  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

  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请同学们

  课下收集当前的某一个时事新闻及相关评论进行分享交流,再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教学建议】

  教师需要适当引入当前时事,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及相关评论,形成自己的思考。在此过

  程中也更能体会新闻评论的特点,提升新闻阅读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揭示史实表明公祭目的

  正义之士日本右翼(对比)

  南京命运变迁的意义

  (表态)

  铭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

  可取之处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史实,培养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品格。

  2.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教师关于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学生也较少关注新闻时事,因此学生对新闻评论的特点体会

  不深,对新闻时事的思考也不够深刻。

  2

篇三: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教材解析

  本文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一篇新闻评论,观点鲜明,情感强烈,语言精准确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会读、会写、理解意思并能运用下列词语:初衷、杀戮、篡改、抵赖、妄图、辱没、呓语、遁形、铭记、彰显、惨绝人寰、振聋发聩。3.学习新闻特点,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只有勇敢地面对过去,才能走向未来。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历史以及当前日本右翼的丑恶行径,铭记历史。

  2.学习新闻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勇敢面对过去,走向未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钟声的相关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课件展示南京国家公祭日图片,引入今天与国家公祭日有关的一篇新闻稿的学习。二、初读课文,牢固筑基

  1.了解作者。“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

  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

  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

  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

  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国的

  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2.识记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初衷.(zhōng)杀戮.(lù)篡.改(cuàn)辱.没(rǔ)呓.语(yì)遁.形(dùn)惨绝人寰.(huán)振聋发聩.(kuì)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抵赖.(lài)妄.图(wàng)铭.记(míng)彰.显(zhāng)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遁形:隐藏形体。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融入感情。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老师进行点评。(自由

  朗读和学生代表朗读)。这篇文章通过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告诫人们

  勿忘民族灾难,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三、再读课文,重点分析1.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第二部分(第2——4段):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第三部分(第5——6段):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昭示中国人珍爱和平的决心。

  2.第一部分讲解(1)开篇引用铭文,结合文题和课文内容试述其作用。

  答:结构上: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国行公祭的意义、原因。(2)叙述南京大屠杀时为什么详实叙述时间、地点、人数。试简述你的理由。答:详实的叙述给人真实的感觉,用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不容置疑。呼唤人们爱好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3.第二部分讲解(1)第二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答:正面列举正义之士用各种形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的人们。(2)列举这些事实时,能不能将加拿大安大略省、圣地亚哥、加利福利亚顺序颠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从提案动议到实际的行动,从宣讲到写进教科书让人们永久记住那段历史。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3)第二段与第三段构成对比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对比,揭示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4)为什么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会阻碍和平的发展,与当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所以他们越顽固,就越引起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高度的注意。

  4.第三部分讲解“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答: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仅要牢记这段耻辱,更应从中得到警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应刻苦学习,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四、重点研读,拓展延伸1.文章题目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但是文章内容却没有写公祭的

  场面,而是写正义之士如何祭奠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分子如何美化侵略,最后坚定表明国家立场,这样写是否合理?

  答:国行公祭这已经是第四次,所以场面无须花很多笔墨介绍,公祭的目的

  十分明确,那就是勿忘那段屈辱的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因此,作者写正义之士的立场、观点做法,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言和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突出文章“为佑世界和平”的主旨。

  2.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第二段用大量篇幅叙述哪些爱好和平、珍爱和平人士的正义之举。内容上有媒体的表述,有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不同方式,有加拿大、美国,也有日本正义之士,有当今的的动议也有历史的记忆,全方位、多角度表述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第三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态度既有他们对历史教科书的篡改,又有他们对历史的抵赖。通过对比,彰显了正义,让罪恶灵魂无处遁形。主旨十分鲜明。(2)引用大量史料。本文紧紧围绕主旨,大量引用史料,佐证事实的正确性。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如“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加利福尼亚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这些史料充分表达文章主旨。旗帜鲜明地批驳了日本右翼分子的错误言行。

篇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国行公祭,为佑课题

  世界和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分配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过程与方法

  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目情感、态度与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标价值观

  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前准备

  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1937年12月

  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

  背景万人以上。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

  材料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

  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

  同胞。本文是作者就此事件写的新闻评论。

  课

  公祭.(jì)

  宝鼎.(dǐnɡ)

  国殇.(shānɡ)

  前

  杀戮.(lù)

  悼.念(dào)

  惨绝人寰.(huán)

  预读准篡.改(cuàn)抵赖.(lài)

  妄.图(wànɡ)

  习字音警惕.(tì)

  呓.语(yì)

  振聋发聩.(kuì)

  遁.形(dùn)矢.志(shǐ)

  捍.卫(hàn)

  誓.言(shì)彰.显(zhānɡ)

  磅.礴.(pánɡbó)

  戮(lù)杀戮

  翼(yì)羽翼

  辨清

  冀(jì)希冀

  字形

  籍(jí)书籍

  篡(cuàn)篡改

  藉(jí)狼藉

  纂(zuǎn)编纂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

  【屠杀】大批残杀。

  【铭文】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动议】会议中的建议(一般指临时的)。

  【右翼】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或反动的一部分。

  【大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理解词语

  【妄图】狂妄地谋划。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矢志】发誓立志。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教学过程

  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何为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举行国家公祭日?关于南京大屠杀

  课的悲惨历史你了解多少?1937年12月13日发生了什么?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如今,导南京大屠杀的浩劫已经过去80余载,我们为什么要重新提及?我国又为什么以国家立

  入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至国家层面?

  新

  课

  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展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主要事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交

  开代了事件背景。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第三部分(第5、6段),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运用对比。

  文章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写

  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作

  态度的强烈批判。方

  2.列举大量事实。法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读为主线,重观点把握。在本堂课的教学环

  教

  节中,我以“读”字贯穿始终,从“初读”到“品读”,始终在读中了解文体特点,

  学

  把握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其用意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

  反

  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此外,在教学时,我还尝试着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创新潜能,

  思

  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篇五: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后感

  主备教师教学题目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

  课型

  自读

  授课时间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课时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1.把握文本,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2.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1.学习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观点。

  难点:引导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践行时代赋予青少年的责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①安排学生搜集作者资料,预习课文。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

  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

  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给

  整个中华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设立公祭日?让我们走进人民日报的

  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新闻评论:

  (1)定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

  立场的评论性文章。

  (2)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专栏评论等。

  (3)特点:

  ①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②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③广泛的公众性。

  2.字词积累

  祀.(sì)

  国殇.(shāng)

  初衷.(zhōng)

  抵赖.(lài)辱没.(mò)铭.记(míng)

  杀戮.(lù)篡.改(cuàn)呓.语(yì)

  缅.怀(miǎn)彰.显(zhāng)磅.礴.(pángbó)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文

  二次备课

  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评论?本文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

  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事件发表评论。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中国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是为了牢记南京大屠杀

  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梳理本文的思路(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准确、鲜明、生动,是对评

  论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体的集中体现,是画龙点睛之笔。(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开头以新闻事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

  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概括叙述,引出作者观点,为下文的分析论证作铺垫。

  (3)作者是如何论述观点的?举例论证:①第二段,列举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②第三段:到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种种行为论证了“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③第四段:列举种种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对比论证: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与日本右翼分于否认历史的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归纳论证结构引论:以南京大屠杀80周年国家公祭引出“国行公祭,是为了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的观点。本论:列举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行为,并通过对比论证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可能被忘记。四、感悟语言1.简洁明了:(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语言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2)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日本右翼分子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丑态。

  2.准确严谨: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项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感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用词严谨,将日本右翼分子与有良知的日本国民区别开来。3.生动形象:(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用文言古语,恰当引用,为评论增添文采。(2)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使其栩栩如生,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排比,高昂激越,使说理显得气势磅礴。五、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1.就事论理,就实论虚,叙议结合。2.由情达理,情理交体。3.言之有文,峰达理举。六、布置作业根据以下二则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1.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评论称:“没有所谓的南京大屠杀吧,中国说有30万市民惨遭虐杀,如果是真的,日本人应该都去南京下跪了吧。”2.广大国民讨伐的日本APA酒店,已经重新在旅游网站上架预定。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提出观点:国行公祭,牢记历史,共同维护和平。分析问题: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解决问题:总括全文,重中论点。

  安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