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初中读后感五篇【优秀范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文章内容

202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初中读后感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1-07 08: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初中读后感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家教指导书,内容贴近实际,书中介绍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有所涉及,非常适合我们这个年龄初为人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初中读后感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初中读后感五篇【优秀范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初中读后感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家教指导书,内容贴近实际,书中介绍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有所涉及,非常适合我们这个年龄初为人父母的八零后阅读。通读全书,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指令去生活学习,往往我们在这种管理性的思维模式中,过分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所以,我觉得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等的人来对待,引导他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安排好他的每一件事,或者替他做好每一件事。给他更多的鼓励,去强化他的优点,并推而广之,而不是反复强调他的缺点或者错误。

  想要孩子做好某件事,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反复地指令和强迫去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这件事,甚至最终把这件事放到了敌对的位置上。比如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滋生他对学习的反感,不是通过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来加强他对考试的焦虑。

  第二,作者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兴趣问题,初中主要解决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到了高中,才是真正比拼学习能力的时候。所以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已经把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渲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家长这个时候就不要对成绩再有过分的关注和追求。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并不会与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关系。这一点我从实际经历中就深有体会,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在走入社会后,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定就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不过我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觉得作者总结的更精准,更透彻。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恐惧。

  在此,我也郑重地推荐所有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来读一读,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块玉,如果我们只会拿着锄头去雕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初中读后感2

  这本书带给我不小的震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感动着,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可能是走入误区,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甚至,感到我们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体会到孩子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相当大部分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和这个家庭的教育。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几者之间应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包括父母、老师以及长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如果这本书尚有不足,那我觉得该书起名为《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更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从个体教育而言,无谓标准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适自己孩子特质的教育方式。对整体的教育而言,则是有共同的教育规律。

  心,对孩子的关心是第一的,这才是根本;技,是效能增大的工具而已。

  对孩子应该是真心的“关爱”,而不是“溺爱”。

  对孩子应该是严格的“要求”,而不是“苛求”。

  对孩子应该是*等的“尊重”,而不是“看重”。

  还有一点就是: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

  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天生是好的,不好的孩子再努力教总是教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这和后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不是穿了西装就能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做父母也需要有做父母的智慧。这是一种生活的积累。

  此时,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推出的成就方程:20%IQ+80%EQ=100%成功。

  所谓的IQ和EQ是指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初中读后感3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寒假得空,为了做个好妈妈,去书市一逛,买回一本,细细品读,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动。

  这本书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它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成功的妈妈,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并且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最主要的是,这么优秀的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的内容不仅让我懂得了为人父母的家教之法,更让我深思为人师者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很多时候学生犯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生气,继而对其批评教育一顿。书中的作者认为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其实孩子犯错之后心里已很难过了,老师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孩子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犯错,改错,在犯错,再改错的过程,孩子从犯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乐趣和生活的经验。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需要理解错误带来的价值,看到错误和正确同样具有正面教育功能。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要冷静,分析具体问题,对症下药。

  再者,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作者认为“强权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孩子要求独立,孩子要求有自己的天地,他们不再好好地听话,而是离经叛道。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孩子的很多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因此会强迫孩子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我们经常采用强权手段,让孩子服从自己,其结果只能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适得其反。其实我们要改变想法:孩子要求独立,说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开始思考问题,开始长大,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感到高兴,要以客观、疏导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反抗。有一个故事,两个母亲得知了孩子之间早恋的事情,女孩子的母亲勃然大怒,对孩子批评教育,并给她办理了转学手续,孩子哭着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和同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初中读后感4

  很久之前看过这本书的电子版。几年过后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最近又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一个月时间断断续续看了两遍。做个读书笔记。加深读书印象。

  这本书一共7个章节。每个章节有5—9个案例及分析,专门讲述一个主题。

  这本书我个人学到的育儿体会如下:

  1、作者多次强调了课外阅读以及朗读背诵经典古诗词的益处。指出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和作文水*,以及培养个人思想品德和三观的重要手段。关于课外阅读,作者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主要强调了课外阅读的数量,要快速泛读大量课外读物,不要纠结于是否读完能记住或是没有印象。指出以下要点:好阅读要尽量使用书面语;要求快快读不要精读;在乎读了多少不在于记住多少;读字不读图(漫画书、;不读缩略本读原版。对于我来说,刷新观念的点在于,不在乎是否记住,要快速阅读这两个点上。

  2、作者指出的一个观点,是我以前没想到读完书后认同的观点。即童年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有着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要把童年当作是成年的一个预备阶段,光想着如何为成年做准备。我自己的观念,一直觉得在童年阶段要打好基础,争取学会若干技能,尤其是把那些需要花费时间比较多又注重童子功的技能,在小学前学好。从而忽视了童年本身的价值。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童年这个阶段过得精彩纷呈。以后要尽量让孩子体会到童年的快乐,体会到这个阶段本身的意义。

  3、要学会激发儿童体内的“善”,而不是总是催生体内的“恶”。例如孩子做错一件事情,他本身是内疚不安的,会有争取不再犯错的决心。这个时候家长就轻轻拿起,不要再就着事情批评教育孩子。否则孩子自我批评的矛头就会对向家长,觉得家长的唠叨批评烦人,同时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反而拿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态度。好事变坏事。要知道,孩子都是通过错误来成长。

  4、作者提出一个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的方法。通过不断强化来培养孩子的快乐和自信,让孩子越变越好。永远给孩子积极肯定的暗示。

  5、对待作业的态度。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两点最重要,即兴趣和信心。所以家长要多多呵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的信心。要求孩子把一个字词写很多遍,有一个错字就要多写几十遍的这种做法,被作者成为暴力作业。作业不是写的越多效果越好。写作业时的心情也很重要。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也处于巅峰状态。心情不好即使写很多遍可能还是记不住。因此对于作业,要培养孩子写作业时的兴趣。比如一个字,写三到五遍如果孩子能记住,就不需要再写很多遍。对于暴力作业,家长要尽量避免。

  6、对待分数,家长要*常心对待。因为学校和社会对分数已经看得太重,家长要云淡风轻,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个*衡的状态。考好了不奖励,考差了不批评。让孩子把学习本身作为重点,分数和奖惩只是手段。如果孩子把奖惩作为目的,学习作为手段,就会本末倒置。作者提出了一个小技巧,我个人觉得值得借鉴。即如果孩子没有考100分,但是之后完全掌握了错题,那么就用铅笔在分数后面写上算上这道错题的新分数,给孩子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7、“管制”与“被管制”并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尽量让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独立。

  8、不要总是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感统失调”等疾病。要多从家庭教育中找原因。孩子出了问题,不要想着花钱把孩子送进教育机构进行纠正,而是要家长自己花时间和精力改正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外人的目的是商业运营,自己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幸福。作为家长,不可忽略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可寻求责任外包。

  9、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孩子会有不安和自责的心理。家长要泰然面对,让孩子明白被人欣赏和欣赏别人都是很好的优点。*要用干净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孩子自尊自爱,才能在与异*往时觉得坦然正常,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的端庄自在,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初中读后感5

  几年前我读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当时觉得写的真好,几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宝宝,我又一次拜读了这本书,有了新的收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从书中联想到我母亲对我的教育的一些成功的和失败的地方。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外表看起来很*常,只要走进去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这本书读一次是不够的,值得我们反复的读。

  一、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孩子的忍耐力是很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合适的心理预期,不要欺骗,不要恐吓,不要诱惑,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看似很困难的事。不要捉弄孩子,故意让孩子犯错、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万物同物,对一颗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是一样的,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的.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所以教育孩子与人为善,他会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与爱心,遇到什么问题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所以不强求一时的成绩,眼光放长远。作者在书中提到她教女儿认字的过程,从第一次拿起一本书开始讲故事时,不是“讲”,而是“读”。即不把书上的故事转化为口语,而是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一字地读。逐渐的,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变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儿,妈妈读到哪儿。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读得多了,许多“白字”自然就解决了。

  学习数学时,通过玩“开小卖部”活动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寓教于乐,把学习做成“酒心巧克力”,而不是“牛黄解毒丸”。注重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会变的更聪明,在学习上更有潜力。课外阅读这根魔杖能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大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而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淡,哪怕是做作业的速度也会慢很多。

  三、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实质上也是个不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那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问题。因为孩子天生不会说话,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模仿大人,一是迫于压力。最初孩子说谎不外乎这两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