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菁选3篇【通用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文章内容

2023年度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菁选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29 0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科技教育活动方案1  一、题目:脸上有什么?  二、适用对象:幼儿园小班  三、知识背景:所谓五官指耳、目、口、鼻、身,但通常是指脸上的耳、目、口、鼻四种器官。耳是一种听觉器官,主要是用来听声音,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菁选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菁选3篇【通用文档】

科技教育活动方案1

  一、题目:脸上有什么?

  二、适用对象:幼儿园小班

  三、知识背景:所谓五官指耳、目、口、鼻、身,但通常是指脸上的耳、目、口、鼻四种器官。耳是一种听觉器官,主要是用来听声音,此外还管身体*衡;目是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主要是用来看物体的;口是人或动物进食的器官,包括舌头、牙齿等,它还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鼻是人或动物的嗅觉器官,主要用来闻各种气味的。

  四、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知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眼、鼻、耳、口等器官,能说出其名称,用处及它在脸上的位置。

  2、教育幼儿保护好自己的眼、鼻、耳、口。

  五、纲要目标:

  1、科学态度的培养: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好奇好问,积极参与活动。

  2、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五官的用途及五官的位置。

  3、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活动,发展了幼儿听、闻、尝、看等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

  六、活动资源:

  1、幼儿操作用:没有五官的人脸图五幅,眼睛、耳朵、鼻子、嘴的活动卡片各五套。

  2、教师操作用布娃娃一个,香水等。

  七、内容与过程:

  1、

  教师安定幼儿情绪,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出课题:

  1)教师出示布娃娃,提问:“谁能告诉我老师的手上拿着什么?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没有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小朋友不能用手揉眼睛,应保护好眼睛,才能看更多的东西。

  2)提问:请小朋友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旁边的小朋友,眼睛在人脸的什么地方?有几只?(小朋友看后告诉老师,老师出示人脸图,将眼睛贴在相应的部位。)

  2、老师喷香水,提问:“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味道?你是怎么知道的?鼻子还能干什么?”

  教师小结:鼻子可以闻味道,还可以呼吸。我们小朋友要保护好鼻子,不能用手挖鼻孔。

  提问:鼻子在人脸的什么地方?有几只?(小朋友看后告诉老师,老师将鼻子贴在人脸的相应部位。)

  3、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拍几下铃鼓后,提问:“老师刚才干什么了?你是怎么知道的?耳朵是干什么的?”

  小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没有耳朵,就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所以,小朋友要保护好耳朵,不挖耳朵,耳朵才能听更多的声音。

  提问:耳朵在脸上的什么地方?有几只?(小朋友互相看后告诉老师,老师将耳朵贴在人脸的相应部位)

  4、让幼儿观察人脸图,提问:“这张人脸图还缺少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人脸的什么地方?”

  小结:缺少嘴,嘴是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小朋友要保护好嘴,不将手指和脏东西放进嘴里。

  5、玩游戏《贴五官》。让每一个小朋友拿一器官的卡片,当老师请小朋友上来贴眼睛时,那眼睛的幼儿就将眼睛贴在相应的部位,依次进行。

  6、玩《点五官》游戏,结束。

  八、活动评价:

  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连看、闻、听、尝等活动中了解了五官和五官在脸上的位置,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准确地表达所了解的内容,老师准备充分,整体效果较好。

科技教育活动方案2

  活动名称:拆迁建筑对我校周边的污染

  活动班级:五年级学生

  活动方案设计者:z

  活动准备时间:11月-12月底

  一.活动的必要性说明

  为了更好的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结合本地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环境教育为课题,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拆迁建筑对我校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活动目的:

  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使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关注环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等,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获得亲身体验,形成易于探究的活动氛围。

  2.活动难点在于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整合。

  四.活动的可行性:

  1.五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一定的探究能力。这次活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2.具备实施方案的必备条件。如部分学生已有摄像机、电脑等;学生有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渠道、手段,有实践的具体场所等。

  3.由于学校本身就处在拆迁和建筑的中心,学生每天都感受到了这些活动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可以说,资料的收集是来源与生活的。

  五.活动过程设计

  (一)分组及各组的任务分配

  第一组为问卷调查组(约5人):

  通过设置问卷项目,如调查的地点可为学校、医院、工厂、居民区、环保

  局、防疫站、农村等,对象可为当地老百姓、各部门负责人等。年龄跨度要大,职业分布要广泛。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拆迁和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组:实地考察组(约20人):

  深入学校周边,认真查看拆迁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源。了解这些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并分析可造成的污染,提出保护的有效措施。

  第三组为样品分析组(约10人):

  学生利用简单的测试方法来测试空气污染的程度。例如:在校园的一处放置白纸,测试一天的落下的灰尘,一星期落下的灰尘量。

  第四组为采集信息、整合信息组(15人):

  通过上网、进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并结合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同学提供的资料信息,筛选、整理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归纳总结调查结果,得出结论,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

  (二)总结主题,交流感想:

  教师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总结,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城市拆迁与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科技教育活动方案3

  活动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要一提起玩具,就会想到商场里那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玩具。很多学生家里已堆放了一箱一箱的从小玩到现在的玩具,他们对很多玩具如数家珍,见惯不怪,而对爷爷奶奶辈自制玩具充满了好奇,抓住这一契机,就让学生参与一次自制玩具的活动吧。

  设计理念

  在小学科技活动中,科学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要让学生关注科学与社会的联系,从身边的小处去感受,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制玩具”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开动脑筋、发展个性、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项活动的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适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是有益的拓展和延伸。

  活动目标

  1.培养敏感的科学触觉,训练动手技能,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分析能力。

  2.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科学实践方法,善于从身边进行科学实践。

  3.培养进行科学实践的勇气,意志力和耐心,促进团队协作精神。

  活动准备

  1.参加人员

  活动辅导老师:四年级科学老师

  活动参与学生:四年级全体学生

  2.学生可准备的材料

  ⑴。收集废旧物,变废为宝。

  纸类 线类 布类 橡胶、塑料制品 瓶罐 瓶盖 吸管、雪糕棒

  ⑵。利用自然物,就地取材。

  植物类(农作物、蔬菜、水果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动物类(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残留物,如贝壳、羽毛、蛋壳、骨骼、珊瑚等)

  活动计划

  我们进行的活动把焦点放在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最后解决问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用敏感的心灵去寻找最真实的科学道理,改善我们的生活。

  1、活动步骤及完成时间

  9月20日-9月21日 制定活动计划

  9月22日-9月23日 查找相关材料,设计小组活动方案。

  9月24日-9月28日 学生讨论可行方案

  9月29日-9月30日 学生动手制作

  10月8日-10月10日 完成实践报告

  2、活动形式

  活动参加人员为四年级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3、活动要求

  ①各小组要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②组员每天及时向组长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活动实施情况

  一、问题的形成。

  经常看到学生带玩具到学校来玩,并且互相攀比,谁的玩具好,谁的玩具贵,这时的我心里总有那么一点颤动。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玩的东西,他们缺少的是动手的能力,创造性的能力。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看我们怎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学生去感知、认知、实践。

  二、分组制定计划3---4为一个小组,选择好材料。

  纸类(可利用普通纸、包装纸、挂历纸等制成拼图、头饰、交通工具、花瓶、家具等)

  线类(用毛线、绒线等编织小动物、包、头套、花等)

  布类(可制作小布书、多用袋、娃娃、服饰、沙袋等)

  橡胶、塑料制品(用旧轮胎、篮球、乒乓球、唱片、塑料包装盒等可制成秋千、话筒、小飞机、小汽车等)

  瓶罐(用塑料饮料瓶、药瓶、易拉罐、食品罐等制作餐具、茶具及“娃娃家”的用品)

  瓶盖(各种大小不一的瓶盖可制成转盘、拨浪鼓、棋、积木等)

  吸管、雪糕棒(可制作木房子、运动器械、桌面玩具等)

  植物类(农作物、蔬菜、水果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动物类(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残留物,如贝壳、羽毛、蛋壳、骨骼、珊瑚等)

  三、指导制作玩具。

  1、从材料自身的特点出发,考虑自制玩具的可能性

  体积:体表的外形像什么?怎样巧妙利用?

  容积:内部是否有容积?怎样利用?

  截面:其横截面、纵截面的形状和内层结构是否可以利用?

  累加性:多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累加或重叠组合后是否可以利用?

  2、从所需制作的玩具出发,考虑利用材料的可能性。

  利用技巧:

  ⑴根据材料的性质选用合适的辅助材料、工具及特殊的技法。如水果、蔬菜制中可用大头针、牙签连接、镶嵌;而玉米皮、秸秆制作中就需要用绳、线,贝壳、蛋壳、石子要用水、彩色笔帮助组合造型;而玉米皮、长叶草、柳条等只有用编结技法才能充分表现其特色。

  ⑵制作中保持自然素材自身原有的特色。如大松果壳表面呈鱼鳞状,制作时,便可以利用其作鱼身、鸟身、插入松针作小刺猬等,都比较生动形象。

  ⑶制作后的玩具应该美观安全,并尽可能保持材料原有生命力。有些自制物存在不安全因素,在制作中要排除。有些自然物是个生命体,制作成玩具后要设法保存其生命力。

  四、活动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制玩具这一活动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昂的兴趣,每天向老师汇报着他们的制作情况。面对学生亲手制作的玩具,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我深深的体会到。

  1.“自制”玩具是一个动脑、动手,调动孩子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

  从确定做什么,找什么材料、制定计划、尝试制作,不断修改、补充,最后形成一个与最初想法较一致的“玩具”。这个过程,本来就是“玩”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玩”的过程,它使孩子主动参与及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励了孩子的创造与实践。

  2.自制玩具过程有利于孩子了解“玩具”。

  在提问想了解玩具那方面的知识时,有些学生提出了想了解玩具是怎样做出来的,有了自制玩具这个过程,可以使孩子明白地了解玩具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认知能力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3.自制玩具创造了多人参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