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第1篇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1篇
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
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如醉如痴,前苏联音乐真是好听,那抒情而悠扬的曲调像春风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带到那个时代,让我虚无的心顷刻间充满了温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沙皇被处死,新政府建立的时代,应该就是《列宁在1918》那个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时,有音乐天赋的母亲就去世了,电影很细致的把他母亲下葬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个镜头是在棺材里他死去母亲的脸部侧面特写,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气漂亮的面庞和无助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亲的生前好友收养了他,随同这一家人来到了莫斯科。
青年时代的日瓦戈研读医科,但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已经蜚名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写诗的天赋带给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却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却成了个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连年战火,颠沛流离,作为军医他一直奔波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楼却成了革命委员会的驻扎地,一个小楼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就是这样,大家还要闹着重新分配住房,由于他的诗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饱受迫害,无奈他带着妻儿来到乌拉尔山的乡间农舍,只为安心的过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写人性,在历史沉浮中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对爱情的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在前线做为护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当时两人就互有好感。命运让两人在荒凉的、气候恶劣的乌拉尔地区再次相遇,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边是爱得刻骨铭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涡里挣扎、徘徊,他那诗人的情怀在爱情的炙烤下,化为一首首杰出的爱情诗篇,令世人敬佩和惊叹。
影片着重渲染的是人性和爱情。在我们这个社会所受舆论谴责的、有悖道德的婚外恋和情人现象,被演化成一种人性的需要,日瓦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妻子的深沉的爱,好像和他对情人的火热的爱不相冲突,觉得他在哪边都那样顺理成章,这些都没有损害他在观众中的带有诗人气质的专业医生形象。
看着影片,我对男人有了新的认识,再优秀的男人都会有那样复杂的情感,对妻子再深爱着,也不妨碍他去爱其他的女人,男人的心真的可以容纳下不止一份的感情,这就是真实的人性。那女人是不是也一样呢?
那缠绵悱恻的电影主题音乐功不可没(曾获奥斯卡配乐奖),每每把伟大的爱情场面烘托的更加壮丽和灿烂,让你的心始终跟随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着,唏嘘着,沉醉着……
饰演女主角的美国女演员个性鲜明,魅力难以抵挡,为影片添色不少,夺走了饰演男主角的苏联男演员的光彩。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2篇
断断续续了一个月总算读完了这本书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和对情节的迷茫使我对此书是否值得诺奖感到疑问。那时吸引我的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当时俄国美景。然后以拉拉为前期线索展开情节个人感觉到了拉拉戈尔东日瓦戈加利乌林四个人相聚时故事才出现了真正的转折作者当时也进行了文字暗示。
故事随后便以日瓦戈的不断辗转流离为线索。后面还有一段由于自己的情绪比较乱已经概述不下去了。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以下这些整篇小说中带有那些冗长复杂又拗口的名字的人物其实都是有始有终的有时突然的出现后又突然的消失但终究还会出现或是出来帮助日瓦戈一行人或是通过日瓦戈与他人的交代中透露出此人的结果比如作品中的三次葬礼穿插十分巧妙因为葬礼时所有与逝者有关的人物都会出现作者也正是借助此点将人物联系起来。
再就是写日瓦戈多次流离时的过程从一开始乘坐优待车厢到后来栖身到了铁皮车厢里乘坐雪橇和骑马以至最后徒步狼狈而行。
而对于日瓦戈与冬妮娅和拉拉的爱情作者的描写实在是令人设身处地不由地为止感动他与拉拉的多次分别错过和遇见是上天注定的他们俩是天生的一对但我们也不必为止太难过虽然两人分别也好共同也罢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但两人拥有过属于他们的生活在尤里亚京在瓦雷吉诺虽然艰苦虽然短暂充满着迷茫和未知但是他们两人都很幸福感受了本就属于他们的生活而冬妮娅日瓦戈的确也很爱她她被逐出国境的那封信表露了她所有的情感她更像是日瓦戈生活中的妻子而拉拉则是梦中他所幻想的和他性格和对革命看法相投的完美情人。
而日瓦戈的弟弟感觉更是日瓦戈的一个倒影和他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却对日瓦戈关爱有加不断地在他绝望的时刻出现如同日瓦戈自己在莫斯科的街道上看到的那个影子一样他弟弟永远都是在暗处
对于情节可以说是十分扣人心弦的情节十分流畅但也很考验你的耐心作品中总会出现大篇幅的宗教内容和本人感到不足的则是作品的结尾感觉医生的死有些突然却再合适不过毕竟生活又要重新好了起来而日瓦戈却倒下了但在日瓦戈死后二战期间本人觉得应当对其子女再进行更多的描写毕竟他有五个孩子。
总之这是一本难以多得的精华小说淋漓尽致的描写出了俄国革命的另一面描写出了下层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难和战争带来的不幸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在冷战铁幕下凭借屹然而起的这一长篇作品获得诺奖我想这在合适不过。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3篇
日瓦戈是一个知识分子,从事的是广施仁爱,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沙皇专制统治带来的苦难,同情人民,渴望改变旧的生活秩序。因此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他真诚而欣喜的欢迎它,认为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便把多少年来发臭的烂疮一下子切除了”。随后革命初期发生的破坏,混乱和苦难,还有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血腥事件,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犹豫,徘徊,希望在大自然和爱情中寻求个人的安慰和解脱。之后他随同妻子一家人离开莫斯科,避居穷乡僻壤去过田园隐居的生活,以求自食其力。但事与愿违,他被红军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过了18个月的野营生活,一直处在被捕与处死的威胁之下。在这样压抑的生活中,日瓦戈碰到了女友拉拉,虽然两人的出身不同,但是却相见恨晚,很快两人就陷入了热恋中,但是他们的爱情却不被世俗所认可的,而日瓦戈也经历着思想和心里的剧烈斗争,后来又经历过许多事情,拉拉和日瓦戈没能在一起,日瓦戈最终猝死于电车上。
纵观整部小说,我认为它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像小说中的日瓦戈和拉拉一样,他们都是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人,即使日瓦戈很喜欢拉拉,但是他不能不顾和他一起长大的妻子的感受和罔顾照顾他长大的托尼亚一家,他是被硬拉着当军医的,等等这类事情都是他无法摆脱,无法自己决定的;而拉拉是一个有夫之妇,在那样动荡的时期,一个女人怎么有能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呢?但是日瓦戈和拉拉的爱却是那么纯真和热烈,他们的爱就像天空和大地,森林和小溪那样和谐美好,他们如此相爱,是因为他们觉得彼此心灵相契,同样追求个性的自我完善。很喜欢拉拉伏在日瓦戈遗体上说的一句话:“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美、质朴的美———这些我们是熟悉的。可是天地间那些琐细的争执,像重新瓜分世界之类,对不起,这完全不是我们的事。”他们活的太纯粹了,根本不属于这个纷扰的世界,有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味道。他们的悲剧在于没有实现自身的尊严的自觉性,不能自觉的把握自己的命运。
放眼现今,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自觉抵制非理性行为呢?我们被时代的潮流推着朝前走,我们做事瞻前顾后,被各种生活琐事所牵绊,我们的手手脚脚都像上了锁,每挪动一下都要痛一下,所以我们就无心顾暇自己,对自身尊严的实现根本很少考虑,或许我们都应该重读这本经典,思考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我们自己!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4篇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被,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5篇
主流的看多了,总想着去看点“非主流”的书。这本《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说它是名著,但是和托尔斯泰、普希金这些名字比起来,帕斯捷尔纳克是大多数人不曾闻及的;但它的“非主流”不仅是体现在“名气”上,而更多的是它对于光荣伟大、曾经给一代国人带来深刻影响的十月革命的批判。十月革命、列宁的演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每一本教科书上都显得伟大,具有跨时代意义。政治家们用义务教育的形式,让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看革命,确实,它伟大。但是,这无法掩盖在实际施政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当公权与私权相碰撞时,各种哲学的思辨便产生了。这是谁的革命?它到底为了谁?革命后的社会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日瓦戈医生》便是在这种碰撞下而产生的巨制。全书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解剖了1905革命到二战时期的社会。
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出生于富商之家,早年便失去父母。由于征召,他担任了一名军医。战争的残酷让他痛恨暴力,痛恨沙皇统治下的腐朽制度。新政权成立之时,他用实际行动拥护这个新政权。但是,更为残酷的内战打响了,他目睹了更为惨烈的战争,白军的施暴,红军的以牙还牙,为了革命不惜牺牲他人的信念,为了革命不顾家庭的想法。而红军内部的勾心斗角,官员们的征粮烧毁农庄,投机商贩利用政策敛财伤。革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将人性丑恶的一面都展现了出来。政治家们打造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人接受,而无法在短时间转变信仰的百姓却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逃兵、不交粮食者、叛军、被家庭和革命信仰折磨的人。而这时再反观白军的政府,一样的暴力,一样的不遗余力,一样的使用暴力,整个俄罗斯都堕落了,反而不如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序生活。
而个体的权利和幸福,在那个时代,无人问津。主人公日瓦戈在革命后便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他害怕新政权对知识分子阶级(资产阶级)的清算,就算是吃肉吃菜,也让人感到恐惧。逃到瓦雷金诺后,这种恐惧依然如影随形,他们尽量隐匿身份,日瓦戈都不愿意行医,因为担心再次被抓去前线。但这种恐惧终成现实,“林中英雄”带他进了丛林,其担任军医。即使是内战结束后,回到莫斯科,他听到好朋友、大学教授尼卡被关入“古拉格”改造。这种恐惧就是革命对于曾经的支持者的承诺吗?!这场革命到底是谁的革命?
悲剧的还有安季波夫,他的阶级性算是劳动人,标准的无产阶级,他的父亲也是老革命,但是由于没有入党,曾做过沙皇的军尉,这些便成为了异己除去他的把柄。曾经在战场指挥红军大破白军的功劳在政治的斗争中显得苍白无力,天才死于天才。再回想他当初为何去革命,是为了在妻子眼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六年前,他曾经是一名大学教师,爱情上的无力让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了革命,六年后他知道自己当年的误解后,他已经无力再把自己拉出悲剧的泥潭……原本是追求个人幸福及价值的提升,但是,陷入“公共”的革命泥潭后,他亦无法自拔。这是谁的革命?
安季波娃,拉拉,这个小说中突出的女性角色其实早已失去追求幸福的权利。年幼时,无耻的商人科马罗夫斯基褫夺了她的贞洁,而后他出于责任接受了安季波夫。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他的时候,她的丈夫却早已去了前线。在找寻丈夫时,日瓦戈医生的出现又让她燃起了爱情的希望。但是,由于“阶级上的问题”,他们的爱情走向了哲学的永恒,也从此远隔千山万水。她的最后一幕是凄惨的,避开“阶级问题”让他和日瓦戈分离,但是“阶级问题”却让她永远匿迹在集中营里。因为,她的名号变成了“远东政府司法部长之妻”。如果说,她的责任感让她学会了隐忍谦让,这些教义又符合新政府对于百姓的教化,那么她为何也没得到应有的幸福呢?爱情也变得不自由而要考虑所谓的“阶级问题”吗?这场革命真的带来了福祉吗?
帕斯捷尔纳克的观点在我看来可能有些偏激,但是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这种声音。而作者也尽量掩饰自己心中的愤愤不平,通过对自然的细致和谐的描写,让每个人感觉到他对个性自然,万物和谐的追求。这可能也是他的核心价值,个体自由,万物和谐,反对暴力。而这些也正是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所缺少的东西。社会主义革命所强调的正义更应该拿他们自己的方来实现:实践出真知。而实践更应该去真正感受万物的存在及其价值所在,这样,革命中的暴力便被自然法所取代,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学会了尊重,尊重所有的“存在”。
但是,时代的洪流让这场革命走向了极端,斯大林时代,政治优先,国家优先,而真正为捍卫个体权利的市社会被扼杀了。一个个军官、将领,死在了阶级斗争,死在了的权力之下。革命的初衷变了,这场革命的归属者问题变得越发模糊。而权力巅峰的斯大林在晚年也不敢出门,甚至提防着每一口下肚的菜。他也没得到革命的福祉。
作者在最后写道:“尽管战后人们所期待的清醒和解放没有伴随着胜利一起到来,但在战后的所有年代里,自由的征兆仍然弥漫在空气中,并构成这些年代的历史内容。”他依然相信,这是人的革命,之前只是狂热的表现罢了。50年后,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这些句子像音乐轻抚着我的内心,因为在我心中,这种追求自由幸福的感觉依然如此。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6篇
小说中讲述了日瓦戈医生的一生,国家社会的变化发展与其命运紧紧相联,他的一生经历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他的命运也在时代的巨变下遭受的不幸。
日瓦戈医生,善良仁慈,遵循医德,救死扶伤,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并不是任何一个政党的支持者,他也不是革命的狂热者。日瓦戈反对暴力,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杀戳。当他在游击队中时,面对冲锋的白军,他却一直瞄准一颗枯树射击。在这战争中,他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也正因为这样,他充满人性的光芒。战争是如此残酷,人变成了冷冰冰的杀人机器,日瓦戈医生秉着人性反对这一切的暴力。
面对战争带来的不幸,日瓦戈医生没有沉沦于痛苦中,而是选择一种隐忍的态度接受这一切,并且坚强活下去。故事里的另外的两个主要人物拉拉和冬妮娅也具有这种态度,怀着希望活下去,没有被战争打击得一蹶不振。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俄罗斯性格吧。
而对于日瓦戈医生与拉拉和冬妮娅的爱情,我感觉都是真挚深切的。日瓦戈医生与拉拉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契合。尽管这种婚外情理应受道德的唾弃,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如此的干净和美好。
小说也引发了集体利益以及追求个人幸福之间的思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政治优先、国家优先,专制的社会里,否定个性解放,践踏个人价值,个人的声音被淹没。“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革命的成功,必须消灭一部分人”。像日瓦戈一样独立思考革命的人必须被社会中剔除,贴上叛徒的标签;帕西失去利用价值后也必须为了实践革命的纯洁性而成为牺牲品。
革命的背后藏着无数无辜的冤魂。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们有尊严地活着。这种以牺牲个人利益以达到国家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注定是不会长久,也不会顺应潮流发展。只有让个人幸福,才可能使集体幸福,这个制度才会具有活力、才能得以持久运行下去。在和平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反思,避免类似的历史再次重演。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7篇
伟大有很多类型,伟大也有不同层次。因为多本书同时在读,感受到不同的经典。《傲慢与偏见》大概是依托时代的背景,轻巧的创新,就像第一个说脸蛋是苹果、光阴似流水、女人是朵花一样,第一个说出来的是天才,可它的价值仅在那第一次说出来,《傲慢与偏见》放在今天也许就是电视剧的水平,可是在那个充满等级观念、恋爱不能谈、女人没地位的年代里,这样充满真情和巧合、这样自由和个性的Lizzy、Darcy就成了经典。《北回归线》不依靠情节、不依托时代,靠的是浓稠的思想、腾飞的想象,它是你在累极了或者闲极了的时刻,是生活预备向你展示它的魔法时,对熟悉的一切、对知晓的一切的一点儿质疑、一点儿疑问、一点儿思考后的疯狂,这“一点儿”是我,亨利米勒是“很多点儿”“很大点儿”。《日瓦戈医生》以日瓦戈为主体,勾勒出俄罗斯那段重要的历史,可贵的是它不像历史书教科书,它以人为主体,关注到了那段岁月里不堪的一面,在随处的描写叙述中又体现俄罗斯人的坚韧精神。
日瓦戈是个什么样的人?序里避开了这个问题,贝可夫说:“我们无法一下子就概括出他是怎样的人”,“我们只能说出他不是怎样的人:他不是一个蜕变了的知识分子,不是鼓吹平庸习气的鄙俗之人,不是革命的狂热分子,不是反政权的斗士,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不是‘安排生活的能手’。总之,不是一个庸俗小人。”日瓦戈是一个平常人,但重要的`是,“即或平常人也有权利:不接受时代犯下的失误,不杀戮自己的同类,不随大流。”
胡适在评价徐志摩时曾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书写着三个大字:一是爱,一是自由,一是美。”在我看来,日瓦戈的人生观,也是一种单纯信仰。他不被狂热的革命口号所迷惑,不冲动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而是守住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最基本的人性,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十月革命发生以后,他称赞:“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外科手术”。可是,当他目睹了革命后城里民生凋敝、军队瓦解,逃兵胡作非为,他对形势的看法发生改变,被游记队强迫留下行医后,他看到到处可见上级派来的首长、政委发号命令、掌握着人的生杀大权,日瓦戈坚信真理,一时一事使用暴力或可奏效,但用历史眼光看,到头来必然事与愿违。
日瓦戈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勤勉而有意志的人,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忙碌、随处搬迁,但仍然坚持写医学论文著述、坚持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他追求一种平实不矫揉造作的叙述手法,他的文章里闪现着他的思想和灵感。在重遇学生时代的好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后,他对他们的思想上的平庸、思考上的怠惰、观点上的人云亦云失望之极。他的作品中闪耀着自己观点的光辉。
大自然的奥秘、生活的智慧,也是日瓦戈人生的重要向导和内容,他没有被革命直率的呼喊所左右,当时苏维埃不少举措打着“改造生活”的旗号,在日瓦戈看来,这并不是历史的进步,他直言:“每次听到说‘改造生活’,我简直忍无可忍,内心绝忘记了。生活从来不只是一堆物质的东西。生活本身可以说在不停地更新自己,修正自己,永远在自我改造。它比你我的那些愚蠢理论要高明一百倍。”不用提什么开始、投入、改造,我们从生来就被裹挟在生活的洪流之中,我们一直在生活,那些“改造生活”的人,恰恰是空洞而没有生活的人。也许伟大的人,已经和生活达成和解,悟出生活的寓言,领略生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第8篇
主流的看多了,总想着去看点“非主流”的书。这本《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说它是名著,但是和托尔斯泰、普希金这些名字比起来,帕斯捷尔纳克是大多数人不曾闻及的;但它的“非主流”不仅是体现在“名气”上,而更多的是它对于光荣伟大、曾经给一代国人带来深刻影响的十月革命的批判。十月革命、列宁的演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每一本教科书上都显得伟大,具有跨时代意义。政治家们用义务教育的形式,让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看革命,确实,它伟大。但是,这无法掩盖在实际施政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当公权与私权相碰撞时,各种哲学的思辨便产生了。这是谁的革命?它到底为了谁?革命后的社会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日瓦戈医生》便是在这种碰撞下而产生的巨制。全书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解剖了1905革命到二战时期的社会。
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出生于富商之家,早年便失去父母。由于征召,他担任了一名军医。战争的残酷让他痛恨暴力,痛恨沙皇统治下的腐朽制度。新政权成立之时,他用实际行动拥护这个新政权。但是,更为残酷的内战打响了,他目睹了更为惨烈的战争,白军的施暴,红军的以牙还牙,为了革命不惜牺牲他人的信念,为了革命不顾家庭的想法。而红军内部的勾心斗角,官员们的征粮烧毁农庄,投机商贩利用政策敛财伤。革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将人性丑恶的一面都展现了出来。政治家们打造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人接受,而无法在短时间转变信仰的百姓却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逃兵、不交粮食者、叛军、被家庭和革命信仰折磨的人。而这时再反观白军的政府,一样的暴力,一样的不遗余力,一样的使用暴力,整个俄罗斯都堕落了,反而不如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序生活。
而个体的权利和幸福,在那个时代,无人问津。主人公日瓦戈在革命后便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他害怕新政权对知识分子阶级(资产阶级)的清算,就算是吃肉吃菜,也让人感到恐惧。逃到瓦雷金诺后,这种恐惧依然如影随形,他们尽量隐匿身份,日瓦戈都不愿意行医,因为担心再次被抓去前线。但这种恐惧终成现实,“林中英雄”带他进了丛林,其担任军医。即使是内战结束后,回到莫斯科,他听到好朋友、大学教授尼卡被关入“古拉格”改造。这种恐惧就是革命对于曾经的支持者的承诺吗?!这场革命到底是谁的革命?
悲剧的还有安季波夫,他的阶级性算是劳动人,标准的无产阶级,他的父亲也是老革命,但是由于没有入党,曾做过沙皇的军尉,这些便成为了异己除去他的把柄。曾经在战场指挥红军大破白军的功劳在政治斗争中显得苍白无力,天才死于天才。再回想他当初为何去革命,是为了在妻子眼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六年前,他曾经是一名大学教师,爱情上的无力让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了革命,六年后他知道自己当年的误解后,他已经无力再把自己拉出悲剧的泥潭……原本是追求个人幸福及价值的提升,但是,陷入“公共”的革命泥潭后,他亦无法自拔。这是谁的革命?
安季波娃,拉拉,这个小说中突出的女性角色其实早已失去追求幸福的权利。年幼时,无耻的商人科马罗夫斯基褫夺了她的贞洁,而后他出于责任接受了安季波夫。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他的时候,她的丈夫却早已去了前线。在找寻丈夫时,日瓦戈医生的出现又让她燃起了爱情的希望。但是,由于“阶级上的问题”,他们的爱情走向了哲学的永恒,也从此远隔千山万水。她的最后一幕是凄惨的,避开“阶级问题”让他和日瓦戈分离,但是“阶级问题”却让她永远匿迹在集中营里。因为,她的名号变成了“远东政府司法部长之妻”。如果说,她的责任感让她学会了隐忍谦让,这些教义又符合新政府对于百姓的教化,那么她为何也没得到应有的幸福呢?爱情也变得不自由而要考虑所谓的“阶级问题”吗?这场革命真的带来了福祉吗?
帕斯捷尔纳克的观点在我看来可能有些偏激,但是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这种声音。而作者也尽量掩饰自己心中的愤愤不平,通过对自然的细致和谐的描写,让每个人感觉到他对个性自然,万物和谐的追求。这可能也是他的核心价值,个体自由,万物和谐,反对暴力。而这些也正是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所缺少的东西。社会主义革命所强调的正义更应该拿他们自己的方来实现:实践出真知。而实践更应该去真正感受万物的存在及其价值所在,这样,革命中的暴力便被自然法所取代,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学会了尊重,尊重所有的“存在”。
但是,时代的洪流让这场革命走向了极端,斯大林时代,政治优先,国家优先,而真正为捍卫个体权利的市社会被扼杀了。一个个军官、将领,死在了阶级斗争,死在了的权力之下。革命的初衷变了,这场革命的.归属者问题变得越发模糊。而权力巅峰的斯大林在晚年也不敢出门,甚至提防着每一口下肚的菜。他也没得到革命的福祉。
作者在最后写道:“尽管战后人们所期待的清醒和解放没有伴随着胜利一起到来,但在战后的所有年代里,自由的征兆仍然弥漫在空气中,并构成这些年代的历史内容。”他依然相信,这是人的革命,之前只是狂热的表现罢了。50年后,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这些句子像音乐轻抚着我的内心,因为在我心中,这种追求自由幸福的感觉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