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书体会10篇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1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2
平时我非常喜欢读书,因为,我知道书籍就像一盏明灯,能照亮我前进的道路;书籍就像沙漠里的清泉,能给“饥渴”的人带来力量。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叫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位残疾人,在她19个月大时,一场大病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从此,海伦的生活中便没有了光明,没有了声音,没有了语言。由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海伦及其渴望光明。她梦想着能获得光明,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天也好,她认真地规划着这三天里最想做的事情。第一天,把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朋友的容貌牢记在心;第二天,她希望在剧院度过,感受视觉所带来的快乐;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她希望能游览城市,感受人们一天的生活。短短的三天,她是如此的珍惜,没有浪费任何一天。
听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再想想我们自己。和海伦相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亿万富豪,因为我们拥有海伦无法拥有的许多许多。海伦能像热爱生命一样珍惜她的每一天,而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每一天的呢?我们有没有很好地利用每一天,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有没有让我们拥有的这些财富发挥它的作用?
海伦・凯勒的故事对我触动很深。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时时刻刻用海伦・凯勒的故事来提醒我、激励我、珍惜我拥有的一切,让自己努力学习,快速成长,为家乡、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父母,让家乡为我而自豪。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3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主人公柴斯特蟋蟀因为贪吃而被压在一块烤牛肉三明治下,来到了繁华的纽约。这本书的一个新颖的开头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继续看下去。
这本书中,一共有两个特被吸引我的地方。一是小男孩玛利欧与柴斯特蟋蟀的友情以及列车长保罗与白利尼长久的友谊打动了我,让我感到这个世界是特别纯真美好的。这本以“友谊”这个词展开描写的书写的不论是人与人之间,任宇动物之间还是动物与动物之间都像没有隔膜没有争吵的大家庭一样,分外和谐。
第二个就是文中塔克老鼠说的一句话:“我本来也考虑过在那里住的,但是那些中国人太会做菜了,什么用鸟巢做汤,用鲨鱼翅做羹,搞不好还要拿老鼠做一道菜的,所以,我认为还是理他们远一点的好。”这句话真的值得我们中国人反思。1961年的美国人对我们就已经有了这种看法,现在呢?所以请爱护动物吧!
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所以我很爱很爱这本书……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4
活动开展中志愿者分为五个组调查组分别负责公园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进行调查问卷活动,各位志愿者相互配合,通力协作,顺利完成了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6份,回收196份。活动期间询问了志愿者和被调查者对举办此类活动的看法和听取了意见,大家反映本次活动开展得比较好,活动形式灵活活,希望多举办类似的公益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读书日的由来目的。问卷某些问题再设计者合理一些,语言再通俗一些就更好了。
与此同时书香免费阅读也进行着,前来阅读的读者有70多人,以中小学生为主。通过世界读书日特别公益活动,初步了解青少年阅读倾向,为以后我们团队开展“爱心书屋”、“书香悦读”等项目提供了依据,宣传了读书日的由来目的等,推广纸质阅读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的队伍中来,达到了本次活动的预期目的。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5
暑假里,我看完了陈伯吹的作品《一只想飞的猫》作品写的很有意义,浅而易懂,寓教于乐,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书中主要讲的是一只有幻想,有抱负,但又自大的猫。
首先,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非常的好笑,猫天生就不会飞,但这只猫非常渴望能飞,于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文中的猫砸碎了花盆非但不道歉,还说:“那算了什么,我是猫!”更吹牛的说:“昨晚,我伸手就抓了十三只耗子。”高傲的猫为了抓蝴蝶而压坏了凤仙花,被伙伴们笑话,为了能像蝴蝶一样飞,它试过好多方法都不能飞,便试着向鸡、鸭、鹅请教学飞,但它们都不会飞,后来它找来了乌鸦,它想让乌鸦教会它怎样飞,可是猫天生没翅膀无论怎么学始终也飞不起来,只能垂头丧气的回去了。
经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人不能自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需要不断学习,其实,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扬长避短,找准学习方法,方法错了,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功夫。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很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很了不起,结果一考试,一问三不知,考不及格,还不知道学习错在哪,更有一些自大的人明知道自己说大话了更不知悔改,还要一个尽的说下去。
所以,自大使人后退,我们千万不能自大呀!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6
读了《木笛》,我被文中的朱丹的爱国行为深深地感动了。
朱丹是个木笛演奏员。一次,他去一个高级乐团应聘。轮到朱丹,他被一位主考官要求演奏欢乐的乐曲,朱丹拒绝了,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朱丹没有参加考试,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在大屠杀纪念碑前吹了一曲如泣如诉的乐曲,他的行为得到了大师的肯定并被录取了。
这让我想起几十年前,可恶、残暴的侵掠者疯狂夺去了南京30多万个无辜的生命,血流成的河一遍又一遍地洗刷着南京的大街小巷,把街道染得血红;尸体堆成的山坡一个比一个高,埋了七层的尸体慢慢变成了没有血肉的白骨,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在十几亿中国人中,又有几个像朱丹这样放弃前途来维护国家尊严的人呢?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职责护国爱国。
我们人人有一颗爱国之心,但大家心连心团结起来用行动来爱国会是怎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呀!让我们为之努力吧!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7
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审“苦”。这种审苦,像一位评论家形容波德莱尔的写作状态:他躺在玄色的石板上,拿着明晃晃的刀子给自己解剖。不同的地方是我左手持镜、右手持刀;最后发现刀是钝的、身躯是虚空的。
“我”在石板上铭肌镂骨地“观”着。镜子呢?镜子还是镜子。我从小人书开始“读书”生涯。村里的大小孩,从初中学校借回小人书。有些大小孩还爬到老师家或供销社里去偷小人书。借回来的第二天就要还,于是一本小人书在村里轮流读到天明,轮不着的干瞪眼。读小学的我放学回家,主要任务是放牛,读小人书的机会比其他人多。当时用得最多的一个短语,可能就是“改革的春风”。在这“春风”中,我感觉到了父辈们一生的“悲惨”。这种“悲惨”感越来越强烈,最后成了未成年的我关注农村一草一木惟一的“眼”。读高中时,我拼命地思考农民的命运。读的书越多,越深入,越感觉到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涯、思考的无穷,而人在其中的命运也越切近,越飘渺。我不知不觉走上抽象之路。当年的“农村之思”远了,“人的命运”这个维度却刻骨铭心了。为何读书?我说不清楚,因为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读书已经是存在本身。但我知道:我读书之所及,无不是“人的命运”,人在盐米油酱醋中的命运,在世界中的命运,在人类中的命运。我关于人的命运的关注就这样地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展开了。
我信奉叔本华的理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认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没有比较艰深着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真正的艰深,不是因为它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因为它直面世界本身的复杂。我的阅读也是如此。我喜欢阅读艰深的着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改革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称之为差异阅读法。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8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的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9
是因为我穷,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小,所以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的心和你的一样丰富,我的心和你的一样充实!
—— 《简爱》夏洛特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传世经典之作,成功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独立积极的态度对待爱情、生活、社会、宗教,敢于为自由平等而奋斗的女性形象。
大多数热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特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特只是为了这段缠绵的爱情才写了《简爱》。错了,我觉得。作者也是女性,生活在19世纪中期,她的思想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这种想法在《简爱》中最渗透。——女性独立意识。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在童年就已经被扼杀;如果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就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同居了,用金钱和地位开始了新的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真,我们手里的《简爱》就不再是动人的催人泪下的经典。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简爱》碰了我们,放不下。——是她独立的性格和令人振奋的人格魅力。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一步中,我们能独当一面吗?我不这么认为。毕竟女性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它需要“风雨如注,水寒似水,壮土已去不复返”的魄力和勇气。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一步。然而,夏洛特笔下的简爱给我们留下了她倔强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所以她是一个成功幸福的女人。
简爱已经成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更多的简爱在阳光下的花丛中走出来,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外表漂亮还是平庸,都有着美好的内心和充实的内心,都可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人格生活。
父与子读书体会篇10
读完《红楼梦》,不是滋味,似有些许感触。孰为宁荣二府家破人亡,或为红粉佳人香消玉陨,抑或为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烟销云散?《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秀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复杂而又和谐的结构,布局上。序幕拉开,出场引线人物,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意思是把真事隐(甄士隐)去,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写出,为闺阁昭传。纵观《石头记》,这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是挺浓的,书中众闺阁裙钗个个堪称是巾帼豪英,须眉男子则个个近乎‘禄蠹国贼’,都是坏男人。曹先生可谓是女权主义第一人,反对男尊女卑,甚至有点重女轻男。他为女儿摇旗呐喊,颂扬讴歌,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红楼梦》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仕途的、家族的,还是爱情的。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的中国传统中是不可多见,当然也应是不可或缺的。萧史弄玉、相如文君、张生莺莺等等,俱是才子配佳人,但宝黛钗的三角恋却是以悲剧收场。我不得不感谢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达不到曹雪芹的水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应说是辞世或登仙,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
对于她来说,死是她所有悲剧的总结,是她的解脱,是她的终结。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眠时,看着宝玉人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不是我天生残忍看悲剧,但不是有这样两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黛玉这大观园里的出水莲,逆和孤僻,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豪无避讳,言随心至,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纯真,那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观园中,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潇湘馆前,悲叹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落得个一缕香魂随风散。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并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这点我倒是相信的,倒是那种说现代科技、文化,林林总总,都蕴藏在《红楼梦》中,就实难苟同。本来薄薄的一本书却硬要把大千世界都塞进其中,未免太不理智了,难道我们会因此而受益。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不停、永远地嚼下去!